宋、元時期瓷窯,窯址在衡山縣城西南的渡口邊和趙家堆。燒瓷品種以單色的青黃、綠、藍、褐釉為大宗。素胎彩繪又稱粉上彩,是衡山窯最具特色的品種,數(shù)量約占總數(shù)的8%,器物有壺、瓶、罐、爐、碗。制作過程是在素胎器物中部先施略泛黃的白色化妝土、然后用褐綠彩畫出纏枝壯丹、荔枝等紋飾,器物口緣及近底邊處施褐、綠色釉,整器形成3層裝飾帶,別具一格。釉下彩繪是該窯的又一裝飾品種,在素胎上施化妝土,其上畫散點式團花、朵花或幾何圖案,再罩一層透明釉。有的只在碗口沿施化妝粉,形成青釉或醬釉白口,此種做法在其他南方窯中也可以見到。印花裝飾于綠釉、醬釉、藍釉等單色釉碗、盤、碟上,紋飾有蓮花、牡丹、菊花水草、鴛鴛游魚及“金玉滿堂”四字吉語,有些紋飾采用梅花形開光布局�?虅澭b飾見于碗、器蓋、香爐上,花紋主要為蓮瓣紋。衡山窯器總的特征是胎質(zhì)堅硬、胎呈灰色、赭灰或褐紅色,80%以上器物都施化妝土。(見圖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