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陶瓷組研究員楊靜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文物市場95%為贗品,買文物不如買高仿玩”提及古陶瓷造假,楊靜榮更愿意用“仿造”一詞。他舉例說,在景德鎮(zhèn),一位仿造高手以每月每人萬元的薪酬,分別供養(yǎng)一個專門研究用料配方和一個進行拉坯的技術人員。由于高仿瓷對技術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每年兩名技術工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僅他們每年的工資總額就達20余萬元。
為什么成本如此之高,許多人仍趨之若鶩呢?楊教授解釋道:“一件高仿瓷,市場行價約為五六十萬元。”除去工人工資、材料費用、租用窯廠等費用,每件高仿瓷的利潤至少為20萬元。20世紀90年代,第一件高仿元青花的瓷瓶,在國外就拍出了300余萬元的高價,其利潤率之高可見一斑。
手段一:新瓷老鋦
文物收藏界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種手法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認定為元代器具,在國外拍出300萬元人民幣。“當時專家看到鋦子(用來連接器物的金屬兩腳釘)是元代的,便認為這個瓶子的朝代沒有問題,后來,經(jīng)過探訪,才發(fā)現(xiàn)仿制者的這種手法。明代的鋦子現(xiàn)在市場上能賣到幾百元一個。”楊教授說,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鋦子將碎片連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鋦子是明代的,就推斷陶瓷的年代也為明代,上了仿制者的當。
手段二:新瓷老底
十年前,楊教授在福建農(nóng)村考察時,當?shù)厝顺鍪玖艘患變荷嫌胸曈淇畹拇赏搿?ldquo;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窯的非常相似,同樣的器物,當時故宮還沒有藏品,就買了下來。”后來才發(fā)現(xiàn),碗底兒處有一圈膠,說明是重新粘在一起的。因為瓷器底上的印記落款很難仿制,所以一些仿制者從破損或者不具備很高經(jīng)濟價值的瓷器上將舊底切割下來,與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燒制成新的瓷器。
手段三:老胎新畫
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層脫落,將它表層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上釉,很多經(jīng)驗老到的收藏家都會被蒙住。比如清代的人物圖案瓷器傳世量少,如果在舊胎上繪出這樣的圖案,一個舊瓶子身價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手段四:冒充殘片
幾年前,某古玩城的一家商戶稱自己的古代窯址里發(fā)現(xiàn)了一批瓷器“殘片”。其他商戶一聽便紛紛前來購買,并表示可以將這些殘片當作樣本來辨別其他瓷器。后來得知這些殘片是高仿瓷的碎片。
手段五:廢瓷復燒
“在發(fā)掘整理古代窯址時,經(jīng)常會見到一些因為爐溫沒有達到一定溫度而燒生了的廢棄瓷瓶。”楊教授說,“這些瓶子都是老器物,只要重新燒制一次,能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而且現(xiàn)在的檢測手段不易辨別出來。”
偽造出土地 專蒙撿漏者
騙術一:農(nóng)家‘埋雷’
‘埋雷’就是銷售者把仿造的陶瓷器放在農(nóng)民家里,當收藏者到農(nóng)村收集東西時,由農(nóng)戶賣給他們。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認為農(nóng)民手里的東西都是從地里挖出來的真品,在農(nóng)村能夠撿漏的心理。”銷售者現(xiàn)在“埋雷”的地點已經(jīng)走出了國門,“伊朗,乃至歐美的許多國家都能見到這樣的‘雷’,對待海外回流文物需要小心鑒別。”
騙術二:虛假出土
許多銷售者會把仿制品放入墓地里,再當著買家的面把東西挖出來。在文物界有這樣一種說法——你看見挖出來,你看見埋進去了么?以此來諷刺銷售者的這種行為。
騙術三:“專家”做托兒
銷售仿制瓷器的商戶私下里把鑒定專家分成兩類,一類是具有相當鑒定能力的,另一類是經(jīng)常“看走眼”的。“這些商戶特意找第二類專家開具鑒定書,一般收藏者看到鑒定專家會十分放心,殊不知其中另有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