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肇端于北宋早期,至南宋中晚期到元時,為極盛期。筆者珍藏著一塊龍泉窯宋元雕龍梅子青盤殘瓷(圖1、圖2),這一翠顏玉質(zhì)的古殘瓷片,內(nèi)底徑21.7厘米、足徑15.2厘米,具有非常完整的瓷藝燒造時代特征。
這塊殘瓷外腹壁刻菊瓣紋,內(nèi)心坦底貼雕龍頭鳳尾紋及繡球,蒼龍及繡球皆系同瓷盤坯泥片堆貼后,作雕、刻、劃、剔等,使紋飾高于胎體,掛釉后營造了紋飾玉質(zhì)釉彩下,映現(xiàn)出浮雕效應,燒成之器物清純流翠、釉色瑩潤、紋飾俏麗。
胎裝飾制作以刀為筆,在龍頭上,突出張牙吐舌、突兀龍眼;在強悍的龍身,用刀剔雕四趾鷹爪、曲張龍脊、繡球,線條流暢舒展,質(zhì)樸嚴謹、自然,此即龍泉窯獨有術(shù)語:出筋;對龍之鱗甲、龍之鳳尾、龍之腿毛飄逸處行剔刻,以剔陰顯陽,謂之撕筋。獨特夸張的工藝,使霸氣十足、強悍無比的龍泉瓷上蒼龍令人震撼!
宋元梅子青雕龍盤殘瓷片,給龍泉青瓷收藏群體,提供了器物圈足修削兩個原生態(tài)訊息:
一、露胎圈足脊應是朱砂色。嚴格的說,圈足脊露胎,是龍泉窯宋元青瓷獨特的胎裝飾的又一例證。在還原焰氣氛燒成后,胎泥中含2%%以下鐵質(zhì)的紫金土成氧化亞鐵的原真發(fā)色,便是艷而不媚的朱砂紅,這是標準色。在四十倍帶光放大鏡下,可見柔和朱紅膨化狀胎體。常在市肆中有見灰黑色及澀紫黑色圈足脊,實是偽色!
二、梅子青雕龍殘瓷佐證了宋元龍泉窯青瓷,器物除足脊刮釉露胎外,應為滿釉———大凡盤、碗、罐、洗等,修削圈足時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圈足大致內(nèi)斂;圈足內(nèi)墻直,大都修削過肩,足脊刮釉平整。是時,龍泉窯使用瓷墊餅(有碟形餅、鏜羅餅)墊燒。
近見《中國宋元瓷器》書中有載,廣東博物館收藏的龍泉窯梅子青堆貼蟠龍盤(圖3),被標定為元代,其龍頭鳳尾紋浮雕之出筋、撕筋瓷藝,與筆者收藏的龍紋殘瓷完全一致,只是廣東瓷盤少了一個繡球,足徑小了1.9厘米,應該說兩瓷盤不是一個版本的。筆者由此多了一個思路,企求賢達指點迷津:
一、瓷盤龍頭鳳尾帶繡球之紋飾,是南宋中晚期、還是宋元過渡之器?其帶繡球與否,有無淵源關(guān)系?
二、龍盤之繡球和明清常見的火焰龍球的演化是在什么時候……
讓雕龍殘器提供的原生態(tài)信息得以詮釋,將會給龍泉古青瓷收藏的后來者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