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賣出一輛“福萊爾”,比亞迪平均只收入2.6萬多元,卻能保證2560元的利潤。和以前相比,單車利潤上漲了50倍。這似乎為王傳福的造車之夢開了個好頭。
再續(xù)傳奇
2005年9月初,比亞迪與馬來西亞的一家公司簽署協(xié)議,將每年向馬來西亞出口超過3000輛的福萊爾整車和比亞迪F3整車。這并非馬來西亞國家汽車制造商Proton愿意看到的。前一段時間,曾擔任Proton顧問的前總理馬哈蒂爾,促請馬來西亞政府限制中國汽車的進口,希望以此來保證馬來西亞本土汽車企業(yè)的市場份額,好別讓難以打入外國市場的Proton蒙受重大損失。
或許,馬來西亞開始感到了來自中國比亞迪汽車的威脅。
不過,憑常規(guī)動力汽車贏得業(yè)績并拓展海外勢力范圍,比亞迪雖略有作為,但這可能并不是讓王傳福感到引以為豪的精彩故事。王傳福的美夢是要把比亞迪公司打造成為世界上電動汽車的頭號生產商。
“就常規(guī)動力汽車而言,中國和國際的差距還比較大,但是在電動車技術上我們反而領先。”王傳福很是自信,“因為我們進入汽車行業(yè)主要是造電動車,而電動車的核心是電池。電池是我們最擅長的,所以我們堅信能把比亞迪先進的低成本高品質制造模式向汽車業(yè)移植,使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汽車競爭格局將有大變動,在國際電池生產巨頭面前由壓抑而至揚眉吐氣的歷史將會在汽車業(yè)重演。”
只是,自信跟實力并不是等價的。盡管比亞迪電池造得很好,造電動汽車也能很好地利用自己在電池領域的資源優(yōu)勢。但是生產電動車要突破一系列技術上的關鍵問題,就需要在研發(fā)上的投入和實踐,何況電動車的市場還遠沒有到來。
更要命的是,目前我國在電動汽車方面的法規(guī)甚至連目錄都上不了。上不了目錄,等于拿不了“準生證”,這對比亞迪電動汽車的批量生產所造成的麻煩可想而知。
當然,根本問題是品牌。在國內很少人知道比亞迪的很多故事,尤其是立竿見影式的廣告和滿大街跑的比亞迪。就像很多江湖中人都知道金庸小說中的胡琴是瀟湘夜雨莫大先生的隨身至愛,但卻并沒有幾個人真的見過莫大先生一樣。在汽車市場拼殺中,品牌有很強的感召力,能吸引更多的消費,所以“品牌發(fā)展道路”其實更是王傳福所期待和努力的方向。
可是,在手機電池領域內還在拼命擠壓王傳福的競爭對手,會讓一直順風順水的王傳福在汽車領域如愿以償,并再續(xù)不敗的傳奇神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