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00年春,張萬慶先生來到了江西景德鎮(zhèn)。青花瓷是我國十大陶瓷中除宜興紫砂陶外,唯一一個器物上有大量書畫、文字的瓷種。但青花瓷上的文字都是陶藝工匠以簡單手法為之,談不上書法韻味,更沒有書法家親自制作和書寫,文字只是作為陶藝品的陪襯。
他想,青花瓷技術(shù)嫻熟,產(chǎn)業(yè)興旺,若從青花瓷入手探索陶瓷書法,成功的幾率應該更大些。于是,張萬慶走街坊、串市場、觀展覽、蹲作坊、入灶間,從制作泥胎到作品入窯,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放過。他不受傳統(tǒng)約束,博采眾家之長,嘗試在各種形狀器物上作多樣化的書寫。經(jīng)過試驗,在宣紙上常用的墨在瓷器上是行不通的,因為在高達上千度的燒制中,墨會變成蒸氣煙消云散,宣紙上筆墨的濃淡疏密、行云流水,根本無法在陶瓷上得以表達。陶泥上只能用筆蘸釉色來寫,而釉色黏稠,沒有非常過硬的書寫功力很難達到書法藝術(shù)效果。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大字、小字、雙色疊加,他一遍遍地練,一遍遍地試。終于,當他精心創(chuàng)作的40多件陶瓷書法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時,整個景德鎮(zhèn)轟動了!
隨后,他又到河南禹州、山東淄博、河北邯鄲等地,進行鈞瓷、汝瓷、淄博瓷、邯鄲瓷、德化瓷、唐三彩、黃河陶等十大陶瓷系列的陶瓷書法創(chuàng)作和實驗。因為這些瓷器上有的釉色厚重,有的釉色稀薄,有的本身就有花紋,要想達到書法與瓷器的花紋、色彩和諧完美的結(jié)合,必須分別采用刻、雕、塑、堆、拼等多種創(chuàng)作技法。如鈞瓷釉料較厚,成品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美,但自古以來器物表面從沒有文字留下,只在底部刻有張、王、李、趙等簡單印號。而且制好的泥胎像“琉璃瓿子”不敢觸摸。張萬慶打破常規(guī),采用金石篆刻中陰文技法在泥胎上刻字。為防止釉料在陰文里堆積太厚,造成陰文與瓷面層次色彩不清,他采取在刻好的陰文里涂石蠟的辦法,瓷器燒出后,字上的釉色自然均勻,層次清晰,效果很好。接著他又嘗試著在鈞瓷表層不上釉、不拋光,用堆雕刻字制作鈞陶,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色質(zhì)如紫砂,厚重而典雅,古色古香,令人喜愛。唐三彩釉色稀薄,寫上字后不易控制,他就在釉色中勾兌適量滑石粉,文字外再作一個美觀的飾框,有效防止了釉色鋪蓋書法。在山東博山,他用瓷板刻制巨幅書法作品,長達13米,重約700公斤,懸掛起來,凝重、大氣,有撼人心魄的藝術(shù)效果。
2007年7月14日,河南博物院為紀念建院10周年,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慶典活動——“張萬慶先生書法與陶瓷書法展”。他的100幅書法和500件陶瓷書法作品同時亮相。氣勢恢弘的書法長卷、巨幅刻瓷和獨具韻味的鈞陶書法,令書法界和陶瓷界專業(yè)人士耳目一新。著名鈞瓷大師、《鈞瓷志》主編苗錫錦先生激動地說:“人們只知鈞瓷美,不知有了字更美。千百年來沒人敢越的雷池,張萬慶不僅越過了,而且創(chuàng)造出了奇跡!”張萬慶陶瓷書法,也得到了全國多位陶瓷大師的認同和贊譽。
三
過去有“陶瓷繪畫”,但沒有“陶瓷書法”這個詞。經(jīng)過張萬慶先生不懈的探索,是他首次提出了“陶瓷書法”新概念。他使書法藝術(shù)因陶瓷而固化,使陶瓷藝術(shù)因書法而放出異彩。
陶瓷書法是立體的書法。陶瓷書法中,陶瓷是書法藝術(shù)的載體,書法依然是主題。陶瓷書法不是書法從紙張到陶瓷的簡單轉(zhuǎn)移,而是借助陶瓷工藝中特有的技法,來完美表現(xiàn)書法特有的韻味和意念,使書法在陶瓷上得到立體化、多維化體現(xiàn)。在這里,書法美化了陶瓷,使陶瓷增添了樸實與端莊,陶瓷裝點了書法,升華了書法的立體美感,使書法更加生動秀美。
河南曾是歷史上汝、鈞、官、哥、定五大陶瓷中前三種瓷的固有地。如今,全國十大瓷都河南一個不占。張萬慶先生充滿憂患地提出一個問題:應盡快將陶瓷書法藝術(shù)作為一個嶄新的課題提出來,從鈞瓷、汝瓷、黃河陶和唐三彩入手,探索振興河南陶瓷、河南文化乃至河南經(jīng)濟的一條途徑。赤子之心日月昭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