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清末
約公元一八六二~一九一一年。此時紫砂胎土之發(fā)展,更趨向多元化,紫泥加上氧化錳,調配成黑泥的方法,是此時才開始有的,初期的黑泥色墨黑,常有似鐵銹之結晶。白泥之傳世品,如王東石、何心舟所作,也是此時稀有之物。紫泥中與紅紫泥中隱含之黃顆粒較清中時少,朱泥色紅不如清中之色嬌艷,質感也較清中時差。
4. 民初
約公元一九一一~一九三八年,民初之時,以二○至三○年是紫砂蓬勃興盛之期,除了知名藝人所作之紫砂壺,也有一些名人「仿古」做舊之紫砂品。此時紫泥的胎土,若為名工所做,則泥質優(yōu),養(yǎng)之變化快,胎骨堅硬,光澤溫潤;若是一般普通之壺,則色澤枯燥未脫砂土之氣,需養(yǎng)時日久,方可展現(xiàn)出潤澤的質感。朱泥壺則胎骨干而色暗紅,不若前時之鮮艷。段泥是青灰色底泥中夾雜大量的黃粒子與少許赭色和淡墨色顆粒,比清中前的段泥土胎中的顆粒小,且胎骨不如那時的堅實。
5. 現(xiàn)代
是指一九五五年之后,紫砂業(yè)經(jīng)歷戰(zhàn)亂與蕭條后,重新成立蜀山陶業(yè)生產合作社起至現(xiàn)在。這其中又有幾個分野,一九五八年生產合作社改為紫砂廠,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七年中生產的紫砂品仍秉持傳統(tǒng)之法錘煉,初為干澀之質,經(jīng)以茶養(yǎng)之,現(xiàn)出的質感,卻有如膏脂般之細膩。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是文革時期,紫砂產量減少,以生產啤酒杯為主;此時李昌鴻曾創(chuàng)作農家壺,極受歡迎。為適應潮流,款落壺名卻不落個人的名字,但常見1、2等數(shù)字代表工號,文革之后落款才開始有個人的名字。這段期間生產的壺,統(tǒng)稱「文革壺」。此時之土胎,初時干澀,養(yǎng)成費時,但養(yǎng)成時之質感,溫潤光和,甚為迷人。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有些壺內的濾嘴,做成「蜂巢」狀,稱為「蜂巢壺」,大部分之紫砂與紅紫砂,其中隱含的黃顆粒多,養(yǎng)成速度快,晶亮透明,堪稱絕品。約從八○年代至八五年,此時紫砂與紅紫砂胎土中除了少量的黃顆粒外,還夾雜了大量的黑細沙般的粒子;紅泥初時為粉胎狀,養(yǎng)成后有膏凍狀般質感。八五年后紫砂較黑,養(yǎng)之變成濃葡萄紫色;紅土則粒子粗,養(yǎng)成不易。
紫砂藝術的時代風格與個人風格
(一)時代的風格
從明代至今,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制作的工具、步驟、形成之法皆不相同。例如︰明末清初之壺多采用捏坯車胎之法,是先以手捏成壺形坯胎,置于干后,將坯胎放在車盤上,旋轉車盤以刀按坯胎,即能車成圓形,再另接壺嘴與壺把。此種做法,在捏坯和接駁壺嘴與把時,需用手指累按手捏,所以壺體上隱約可見指紋與較粗的竹刀之痕,這個時期的壺,由于工具的關系,多無局部的精細加工,壺身里面片接之痕,壺嘴與把的泥接之痕明顯。壺嘴與把多為手捏泥修成形,故彎折處,多有細小折紋。壺蓋多用手捏,故常見圓形壺鈕與蓋形,并不是規(guī)律工整的。偶見精工之佳作,多為名氣響亮者所做,如時大彬、陳子畦、徐友泉……等。精制紫砂壺時,即使用沾水之毛筆,將捏坯時的手紋及車胎的刀痕抹平,但是紫砂品的表面,經(jīng)高溫窯火燒熔,微有漲縮后再結成之表面,原有的指螺紋與刀痕仍隱約可細細地辨認。
清干隆時,開始有模印車胎手制成的壺,那是以泥片放入模型內,規(guī)筑成形,干后再車胎表面,使之平整光滑的方法。起初只有壺身采取模印,壺嘴與把仍是手捏成形,后又發(fā)展至壺嘴與把皆以模具印出,再接駁一起成形。此法做出的紫砂壺,外形規(guī)整,不歪不倚,看似精美,卻較難發(fā)揮作者制壺時的靈動性,且模印車胎法較為簡易,一般人工都可上手,適合大量制造,反而捏坯之法已少見。
直到清嘉慶時楊彭年善制紫砂壺,才又重拾捏坯車胎之法。此法做成之壺,看似不甚工整,卻渾然有致,線條起伏自然,能生動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技藝與灌注其形體之精神。所以后代之名家,如申錫、黃玉麟……等,皆受其影響,采用此古法。
現(xiàn)代紫砂壺之做法,圓器多采用「打身筒」之法,是在轉盤上,把泥片圈接成筒狀,用工具把泥筒均勻拍打成圓形的壺身,然后接壺頸、腳、把、嘴等部分,另做壺蓋即成。方器則采用「鑲身筒」之法,是按設計的形,先做好樣板,依照樣板裁切泥片,把裁好的泥片鑲接好,配制壺蓋即成�!歌偵硗病狗ǎ聦嵣喜皇乾F(xiàn)代的做法,而是延續(xù)了過去的傳統(tǒng),遵循古法。一九六八年在揚州江都丁溝鄉(xiāng)出土的一件「六方大彬壺」,其時代是明萬歷四十四年。這把壺的做法,是裁泥片鑲接而成,壺嘴、把是用手搓捏塑加工,足以證明今日正統(tǒng)的紫砂成型法是沿襲傳統(tǒng)而來的。
除了可從做工成型的工具、步驟上,推論其時代外,還可從紫砂壺的線條、造型結構上,看出同一時代作品的相似處。如明代的紫砂壺,壺風多優(yōu)雅婉約,文人氣息重,造型多素雅少華麗。從壺身的曲線到壺把與壺嘴的呼應,柔美為上,不慍不火,可取時大彬、惠孟臣、陳用卿等名家的作品為代表。他們承受宋明瓷器的一些影響,在明時的紫砂器上,可常見與宋明時期瓷壺的線條頗為接近,雍干時期的瓷器和紫砂器的線條也非常神似,由此可見,藝術的線條,是隨時代的演變漸進而變的,而它們又可互相的影響與模仿,使我們在鑒賞時,對于時代的感覺,能了然于胸。
清干隆時,國富民樂,社會安定。當時的紫砂壺,多有華麗的裝飾,造型偏重高貴富麗。它們的氣韻開朗,秀麗溫潤,大多給予人們有親切愉悅之感。嘉道年間,文風又盛,文人致力參與紫砂壺藝者,首推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他公暇之余,設計新壺式,手繪十八壺式,由中興時大彬絕技的楊彭年制作。此時的壺風,形式儒雅,線條自然,不夸張低俗,壺身上常有書畫壺銘,更加強了精練文化藝術氣息。同光時期,經(jīng)歷戰(zhàn)亂后,社會由動蕩不安中,逐漸安定下來,此時壺風趨向,多為重實用,外形簡單樸素為主,配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純樸憨厚踏實的農民風格,流露在當時多數(shù)的紫砂壺上。民國初年,上海一些壺商,到宜興訂制壺坯,并隨店主的意思,設計或自行刻上壺銘之書畫,所以常見一些事實上不屬于正統(tǒng)金石習慣的銘刻方式。這個時期,上海古董商甚至請一些紫砂藝人,如蔣燕亭、王寅春、顧景舟……等,根據(jù)古文記載的壺式,加上自己的設計,做出一些假古壺,謀取厚利。此時的壺風,多有矯情的意味,好似明明是惟利短視的世俗份子,卻又附庸風雅故做文采翩翩之君子。壺的形式,多沿襲前人舊作,可是做法上手捏成形者少,半模半工者多,名家與商品壺之間質與工的差異甚遠。
(二)個人的風格
現(xiàn)代宜興的紫砂壺,由于工具與窯爐進步,制作的式樣,何只千百種,但能遵循古法,如楊彭年般的手捏絕技制壺者,已經(jīng)很少了。
紫砂藝人所使用的紫砂泥,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練土調配的秘方,是各有心法,所以他們用的紫砂泥,嚴格區(qū)分,還是會略有不同處。紫砂壺成型的方法,雖然隨著時代演變,而成型的線條,卻有如寫字的筆跡,成為一種習慣。如同一人做的紫砂壺,連續(xù)拿出三個不同的造型做個比較,很容易發(fā)現(xiàn)壺肩的轉折,壺嘴延伸的曲度,壺把圈的角度,都是非常接近的。壺身的裝飾習慣,更是難以改變。紫砂藝人的人文修養(yǎng)與個性,也會融合于他的紫砂作品之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個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