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央視《鑒寶》專家——李知宴、華義武、許忠陵,5日來到我們這座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yùn)的城市,為眾多的收藏愛好者們鑒定“寶貝”。
三位專家都是國家級文物專家,名氣響當(dāng)當(dāng):李知宴,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古陶瓷學(xué)會副會長;華義武,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培訓(xùn)中心客座教授;許忠陵,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中國文物學(xué)會培訓(xùn)部講授專家。這著實(shí)令不少藏友興奮。昨天上午,幾十位懷揣寶物的收藏愛好者聚集在省民俗博物館,一睹專家們的風(fēng)采,看他們是如何“火眼金睛”識別寶物的……
珍品寥寥無幾
“寶貝”不分真假,無論新舊,都有其本身的價值。但專家的鑒定結(jié)果,依然使許多持寶人黯然——“‘乾隆年制’四個字不對,應(yīng)該是‘大清乾隆年制’,早期的字也不是這么寫法。不過雖然是新工藝品,但做的挺好的,擺家里也挺好看的。”專家對一位持香爐的藏友說。
“這是合成的,應(yīng)該是塑料的。我送你幾個字,傻大笨粗黑怪重,別買!中國古代工藝品都很精致的。”專家對一位持佛龕的藏友說。
“隋代的鏡子應(yīng)該是銀白的,這個是黃銅做的,我估計(jì)應(yīng)該是改革開放后仿制的。”專家對一位持銅鏡的藏友說。“看器形就能看個大概,剛才那個罐子,別說專家,我看著就不對勁。”旁邊一位藏友發(fā)表著見解。他告訴記者,自己主攻方向是瓷器,有5個年頭了,這次來沒打算鑒定什么,就是想來看看有什么好東西,但有些失望了。“有個瓶子一看就是現(xiàn)在的,頂多100塊錢,來這鑒定一次還得200呢,這說明藏主連基本的收藏知識還不具備呢。”
“這可能連博物館都沒有!”
眾多寶貝中,還真有讓專家眼睛一亮的。
從忻州趕來的張先生,打開幾層包裹,從里面掏出幾件青銅片,這立即讓華義武沒了言語,悶著頭前后左右看了又看,然后仔細(xì)拼接好,又掏出隨身相機(jī),咔咔嚓嚓拍起照來。這位走遍天南海北尋覓寶物的老專家連連發(fā)問:“從哪來的?”
看對方有些靦腆,華義武向周圍人解釋起來:“這叫戈,戰(zhàn)國的,這可能連博物館都沒有!你們看,這個地方?jīng)]氧化,還是基本保持著它鑄造時的色兒,這是原色兒,所以說它的研究價值特別高。”華義武手摸著刃子,“鋒利的厲害,幾千年了啊,什么叫古代藝術(shù),這就叫古代藝術(shù)!”
繼而,老先生拿起盒尺邊量尺寸邊記錄數(shù)據(jù)。周圍的人也頓時來了興致,你一言我一語稱嘆起來。
“沒見過真的,就不要去買”
在鑒寶之前的收藏鑒別知識講座中,三位專家講了很多,都是切身的經(jīng)驗(yàn)之談。記者在此摘錄幾句,算提醒也好,增長知識也罷,對廣大收藏愛好者總是有益處的。
“鑒別時,要十分注意是否符合歷史和文化的特點(diǎn),到底是入流還是不入流。千萬不要聽故事,可有故事編得好的呢,不可信。”“要經(jīng)常注意假古董的動向,比如最近海撈瓷很多,什么貝殼、海螺粘在上面,要注意鑒別。”——李知宴。
“什么是鑒定?對比才能鑒定。所以沒見過真的,就不知道偽的,你就不要去買。”“收藏時忌諱‘我覺得’怎么樣,上下五千年,你要能覺得怎么樣,那成圣人了。這里面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不要按圖索驥,書上不一定是對的,另外照片無論如何是照不出物體本身的顏色的。還有像什么刀功犀利,拋光講究,都是抽象的,所以一定要大量看實(shí)物,不看萬件以上,別鑒定。”——華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