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一步改良沔陽三蒸欣欣成名很早。1989年前后,武漢的大多數(shù)新字號酒家還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時,欣欣就已經紅遍武漢三鎮(zhèn)。
1989年下半年,為給中專畢業(yè)的兒子“找個事做”,郭孝章一家人開起了“欣欣酒家”。
小餐館開在武大勸業(yè)場附近,當時那條路還是煤渣路,小餐館不到30個平方米,只有6個臺位。“店里只請了兩個伙計,我愛人下廚端炒勺,兒子負責采購,兼招呼客人,我白天上班,下班回來也幫著炒菜”。
“然而餐館開起來了,卻顧客少得可憐。客人說,你們店里又沒有什么特色菜,當然沒法吸引人來”。于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討論怎么弄出個“特色”來,“我是地道沔陽人,就做沔陽三蒸吧”,郭孝章的母親提議。當時鄂菜在全國沒什么名氣,“沔陽三蒸”就是為數(shù)不多叫得響的鄂菜之一。于是一家人敲定:“就做沔陽三蒸!”
但蒸給客人吃后,郭孝章卻發(fā)現(xiàn),地道的沔陽三蒸并不符合武漢人的口味,“比方說,正宗沔陽三蒸要放很多醋,那么酸,武漢人哪里吃得慣?”
一家人又琢磨著改良味道,再讓顧客品嘗,反復試驗了個把月,終于試驗成功。新的“沔陽三蒸”味道蠻好,顏色也好看,嘗過的沒有不叫好的,一下子就火了。郭孝章說,沒過多久,欣欣酒家的沔陽三蒸就紅遍三鎮(zhèn),附近的餐館都跟著打起“沔陽三蒸”招牌。
1991年,欣欣酒家搬到了街道口路口,改成了擁有30多個臺位的中型酒店“欣欣酒樓”,仍以沔陽三蒸為特色。雖然店面擴大了,可仍供不應求,店門口排長隊等臺子;貞浧甬敃r的盛況,郭孝章激動不已。
隨意遷址錯失發(fā)展良機
也許是開店的初衷“給兒子找個事做”想法太簡單,也許是成功來得太容易,雖然酒店名氣越做越大,但郭孝章當時并沒有靜下心仔細思考企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問題。
1993年,欣欣酒樓所租的門面要拆遷,再加上當時郭孝章原工作單位的一些人事問題,在幾位黃石朋友盛情邀請下,老郭一家將店遷到黃石發(fā)展。
“1993年,現(xiàn)在武漢幾家大酒店都是那時候發(fā)展起來的,當時如果不去黃石,就安心在武漢發(fā)展,欣欣現(xiàn)在說不定也像小藍鯨、三五醇一樣。”說起這件事,郭孝章有點懊惱。
黃石的市場終是沒有武漢大,1996年下半年,郭孝章帶著一家老小又重新回到武漢開店;貋黹_店的經歷也不算順利,直到2000年,在武大附近建了欣欣酒店。
改良土菜仍欲東山再起
郭孝章說:“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我們走了彎路,雖然錯失良機,但我們仍要盡我們所能,把酒店做大做好。”
郭孝章認為,不能再用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方式,不能僅靠勤扒苦做一點點做大,要迅速上規(guī)模。
2000年,郭孝章與朋友合資,在武大附近建了約3000平方米、近百張臺位的欣欣酒店,經過5年的發(fā)展,酒店在附近已擁有一批固定客戶群。
直到此時,許多老客戶仍到欣欣尋找沔陽三蒸。酒店剛開業(yè)時,考慮到沔陽三蒸“檔次不夠”,管理層們曾將它從菜單上撤掉。但老顧客不答應:“在洪山區(qū),欣欣的沔陽三蒸算老招牌了,如果沒有這個菜,那你們跟其他酒店還有什么區(qū)別?”于是,老郭又把沔陽三蒸寫進了菜譜。
郭孝章因此更堅定了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理念,走特色菜之路。他按照改良沔陽三蒸成功的經驗,再次嘗試改良土菜,并制定了一系列菜式,例如土灶甲魚、土灶煨土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