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話:“這事我辦不成,誰也別想辦成”,“這東西我得不到,誰也別想得到”。以這種想法進入交際情境,必然會出現(xiàn)上面那對夫妻那樣的僵局。如果不使性負氣,而是互相諒解,與人交往采取合作態(tài)度,便能使有矛盾和沖突的交際活動朝好的方向發(fā)展。例如有一對夫妻,他們一生相敬如賓,妻子在煮雞蛋時,每次都先吃了蛋白,把蛋黃留給丈夫;而丈夫每次煮雞蛋時,便自己吃了蛋黃,把蛋白留給妻子。丈夫去世前,說自己想吃雞蛋時,妻子便煮好了雞蛋,先剝掉蛋白,將蛋黃給丈夫,丈夫說他想吃一次蛋白。妻子說,你不是喜歡吃蛋黃嗎?丈夫搖搖頭說,其實他并不喜歡吃蛋黃,只是看妻子愛吃蛋白,所以才每次都吃蛋黃的。這時,妻子告訴丈夫,其實她本來愛吃蛋黃,只是因為見丈夫每次都愿意吃蛋黃,所以她每次才吃蛋白的。這個故事很美麗,讀后讓人動容。其實,在交際中,如果遇到了和交際對象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能像這一對夫妻那樣,為對方著想,采取一種和對方合作的態(tài)度,就一定能避免交際中“負和博弈”的發(fā)生。
2.別見利忘義,要心地善良。如果說人際交往如博弈,那么“零和博弈”現(xiàn)象的發(fā)生,大多是因為有人見利忘義,想吞并對方的利益,這樣的人從一開始便心存惡念,自然便會用欺詐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久前,看到電視上報道過一個訴訟案件,甲借乙三萬元。后來,乙由于家人有病,等錢急用。便向甲討要。但乙多次找甲,都被其用各種理由推托。乙十分著急,便發(fā)火了,甲見狀,便一把搶過借條,撕得粉碎,從窗口扔下去,并對乙說,現(xiàn)在誰也不欠誰的了。乙知甲想賴賬,便急忙在樓下拾了那已經(jīng)被撕碎的借條一片一片對起來,可是甲根本不認賬。最后只好訴諸公堂?墒羌讌s說自己已經(jīng)還給了對方,所以才撕了借條,弄得乙有口難辯,法庭也一時無法判斷到底是誰想訛誰,因為甲說得也有道理,如果不給對方錢,乙怎么會讓他將借條撕掉呢?后來,法庭覺得甲的理由雖然有合理之處,但畢竟還有許多疑點,所以又做了大量調(diào)查,最后乙又提供了一通錄音電話作為證據(jù),說明乙曾在向甲討要欠款時發(fā)生過爭吵,再加上甲夫妻倆在說什么情況下給錢時口徑并不一致,最后判甲敗訴,歸還乙的錢。
像甲這樣的人,本來就不是善良之輩,他在人際關(guān)系博弈中,本來就想賴賬不還,達到把別人財產(chǎn)歸自己的“零和博弈”的目的。不過,最終讓法庭抓住了他的狐貍尾巴。像甲這樣的人,當然不會有人愿意和他交往。所以說,在交際博弈中,一定不能見利忘義,而應(yīng)該心存善良,這樣,才能不因為在交際中發(fā)生“零和博弈”而失去人心。
3.別自以為是,要互諒互讓。人和人正常交往,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相互適應(yīng),在發(fā)生矛盾和沖突時,如果能從對方的利益出發(fā),能從良好的愿望出發(fā),便能使交際達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狀態(tài)。就是說,人際交往,要達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為和別人交往的準則,而應(yīng)該在取長補短、相互諒解中達成統(tǒng)一,達到雙贏的效果。例如上面所說的夫妻倆,如果有一方能讓步一些,達成一致,都看足球或聽音樂,如果能心平氣和,雙方會共同享受足球的刺激或音樂的美妙,在觀看足球或欣賞音樂時使雙方同時得到快樂,如果能達到這一點,不是更好嗎?
總之,交際就是一種特殊的博弈。如果想讓交際向健康方向發(fā)展,就必須以非對抗的方式,采取合作的態(tài)度,使交際呈“正和博弈”,狀態(tài),從而收到良好的交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