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上海博物館(簡稱上博)舉辦了數十個展覽,形成“中西交往,南北交融”的文化風格。為弘揚中華文明,促進世界了解中國,上博先后在歐、美及日、韓、俄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qū)舉行了一系列主題展覽,在海內外搭建起一座座精美華麗的展示平臺,體現“千年遺珍的檢閱,百代藝苑的覽讀”的時代創(chuàng)意,充分展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深遠宏闊的民族歷史。
上博的陶瓷器收藏以源遠流長、體系完備、名品迭出著稱于世。從大約9000年前的陶片、新石器時代黃河及長江流域各重要文化遺址出土的紅陶、灰陶、黑陶,到商周時期的白陶、印紋硬陶、漢代的鉛釉陶、唐三彩直至明清時代的紫砂器;從春秋戰(zhàn)國的原始青瓷、東漢兩晉的早期青瓷到唐代“如冰似玉”的越窯青瓷和“類銀似雪”的邢窯白瓷,再到宋代精彩紛呈的“哥、官、汝、定、鈞”五大名窯,尤其是元明清以后景德鎮(zhèn)官窯爭奇斗艷的各種白釉、青釉、紅釉、藍釉、黃釉等顏色釉瓷器和青花、釉里紅、斗彩、五彩、琺瑯彩、粉彩等彩瓷,幾乎囊括了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名品。
在收藏家或古董商眼里,發(fā)現一件稀世陶瓷珍品就如同發(fā)現一片星空。其實真正的星空是人才。上博當年擁有頂尖的一流學者、專家、鑒賞家,可謂人才濟濟、群星燦爛。在陶瓷、書畫界,文博專家汪慶正是一位具有高深眼力的鑒賞奇才,他不滿足稀世珍品的鑒定,而歷經艱辛,四處尋訪,是地道的“窯址迷”。20多年前,他與同事范冬青、周麗麗等在連綿數十里汝窯遺址上尋覓,搞清楚汝窯來歷,再延伸相關調查,2002年終于在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城內張公巷發(fā)現新的汝窯遺址――北宋官窯。
這是上博“文化問根”的一例。據悉,上?脊殴ぷ髡甙l(fā)現了27處古文化遺址,對其中的14處進行了近30次科學發(fā)掘。半個世紀以來,按照年代順序,馬橋遺址、廣富林遺址、崧澤遺址和福泉山遺址等古遺址先后發(fā)掘,對于上海城市文化血脈的尋覓和解密意義不凡。最近上海市文管委和上博正在考慮“長江文明”命題,將依據大量的考古發(fā)現和考古文物,探索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關聯,上博正在落實這項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