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隆重推出一個名為《華麗彩瓷─乾隆洋彩》的特展,吸引了大批觀眾前往觀賞。策劃這一特展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廖寶秀研究員告訴本社記者,這批被稱為“洋彩”的瓷器,燒制量非常稀少,由乾隆皇帝親自指導定名、配座、裝匣、評列等級,絕大部分珍藏于乾清宮端凝殿與養(yǎng)心殿,除少數(shù)陳設圓明園,后遭入侵者掠奪之外,基本上流失于外者少之又少,坊間難得一見。
特展布陳在三0六陳列室。排在一百三十八件展品之首的是“磁胎洋彩紅翠地錦上添花雙安天盤口雙圓瓶”,雙圓瓶為模制結合而成,外表雙瓶連合,內(nèi)部相通,瓶身繪有梅花、靈芝、喜鵲,喻有“喜上眉梢”、“芝仙長壽”之意。
廖寶秀研究員介紹,康熙年間,清宮中造辦處設立“琺瑯作”專門燒制琺瑯器。清宮琺瑯彩瓷分兩類,一是磁胎畫琺瑯(琺瑯彩),一是磁胎洋彩,均是“琺瑯作”內(nèi)完工的官窯瓷器。其工序是先在景德鎮(zhèn)御窯場或宜興等地燒制器胎,檢選品質絕佳者運送入宮,再于“琺瑯作”加繪琺瑯彩,入爐再次燒成。這種一器需經(jīng)兩地制造的瓷器,是陶瓷史上的空前創(chuàng)舉。所謂“洋彩”,就是摹仿西洋繪畫技法描繪的琺瑯彩瓷。
一尊“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魚游春水瓶”,被陳列在顯要位置。這尊瓷器分內(nèi)外兩層,是由四部分各自分別燒制后再組裝而成。撥轉瓶頸,內(nèi)瓶隨其轉動,可見彩色金魚追逐落花的游水趣味。
“乾隆年間,督陶官唐英每年春秋兩季,親自前往江西景德鎮(zhèn)監(jiān)造御用瓷器”,廖寶秀研究員說:“為了博得君心,唐英不斷推陳布新、研究新技法,絞盡腦汁設計新樣式,燒制出一批被譽為‘鬼斧神工’奇巧的鏤空轉旋器;他又開創(chuàng)‘錦上添花’剔刻技法,將洋彩的華貴絢麗臻于極致。‘洋彩’就是唐英創(chuàng)新運用的名詞。唐英之后,景德鎮(zhèn)官窯再也無法燒出如乾隆早期的精美絕世之作。”
展柜中的“磁胎洋彩番花紙槌瓶”,直口、長頸、圓腹、圈足,清宮稱此類瓶為紙槌瓶。乾隆喜愛紙槌瓶款式,曾在詩注中說明:“膽瓶、紙槌瓶皆瓶式之最佳者”。
造型源自商周青銅壺的“磁胎洋彩錦上添花喜相逢雙環(huán)腰圓瓶”,制作精巧,瓶上活環(huán)是在坯體燒制時以細小支釘,將活環(huán)與耳支撐,燒成后再將支釘移除,復施金彩覆蓋,再次以低溫燒成時,支釘眼已不易發(fā)現(xiàn)。瓶體所繪成對蝴蝶相遇稱之“喜相逢”,喻意吉祥。
展出的“磁胎洋彩紅地團花山水湯水碗一對”,碗的外壁有四團圓形開光處,分別以墨彩及彩繪畫四季山水人物。廖寶秀研究員特別介紹說:“乾隆對此類器物喜愛,將其列為‘乾清宮頭等’。”
被列為“乾清宮頭等”的,還有一件仿銅器造型的“磁胎洋彩瑞芝洋花蟬紋罇”,廖寶秀說:“此器所用釉彩至少在十五種以上,是監(jiān)陶官唐英監(jiān)制的,當時僅制作兩件,是宮廷的藝術收藏重器。”
廖寶秀研究員還告訴記者:“與其他品類瓷器不同,宮廷基本上不用洋彩瓷器作為賞賜品。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入宮清點文物時幾無一失。最值得慶幸的是,這批磁胎洋彩大部分保存完好,目前分藏兩岸故宮。本院所藏乾隆朝琺瑯彩系瓷器多達五百件以上,這次展出的院藏一百三十八件彩瓷,都依據(jù)檔案一一還原了它在清宮中原有的正確的品名。”
瓷中極品,巧奪天工。細細觀賞這批曾深鎖禁苑、工藝創(chuàng)新的瓷器,實在令人為中國文化中這中西技法合璧、多元文化交融的精品而深深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