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元月初,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的福建德化瓷再次進軍北京馬連道茶城,這讓賀歲收藏市場又多了幾分熱鬧。在這之前,即去年12月13日開始在潘家園舊貨市場舉行的“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交易博覽會”中,作為“非遺”手工藝品之一的德化白瓷首次出現,引起京城大眾收藏者的關注,展覽現場連著幾天都有許多人觀看。“從交易會展覽之后,來購買、咨詢德化瓷的人是以前的幾倍。”潘家園瑩玉瓷莊的總經理王增起說。他是個“老北京”,偶然從朋友處見到德化白瓷,感到很震撼,就開始收藏,并于4年前在潘家園開店。他說,由于北方人對德化白瓷接觸少,對瓷器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概念上,收藏或者消費就不免存在偏見,為此,他提醒那些瓷器愛好者,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輕工藝,重價格”和“多實用,少文化”的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
只看價格不看工藝
德化白瓷是陶瓷藝人采用當地特有的優(yōu)質瓷土和良好的水源,通過捏、塑、雕、刻、刮、接、貼等技法制作出來的。其釉面晶瑩光亮,潔白如玉;胎骨細密,具有透明感,故有“象牙白”、“豬油白”、“孩兒紅”等美稱。因瓷土細致,最適合塑造人物、花卉等細膩玲瓏的瓷塑作品,明代瓷藝大師何朝宗、林朝景、張壽山等均以瓷塑作品見長。
王增起從幾年來的收藏和經營中得出經驗,認為德化白瓷講究的是“薄如紙、細如絲、潤如玉、聲如磬、明如鏡”,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蘇清河的作品,就具有這些特點,他刀法洗練,雕刻精細,衣褶層次分明,紋理舒卷自如,繁而不亂,工藝達到了極高水準。目前蘇清河的作品是“一佛難求”。他的作品限量發(fā)行,多則數十件,少則一兩件,件件珍貴。在4年間,他的作品價格上漲了8-10倍。蘇清河是目前惟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白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善于陶瓷雕塑,尤以佛教人物造像蜚聲海內外。
王增起說,目前德化白瓷不存在真假問題,主要是工藝區(qū)別,而且做工有普通與名家之分。同等價位的產品,做工越好,越值得收藏。
“藏品的名家與普通之分,就如做面食一樣,高級廚藝師做出來的是面點,而普通大師傅做出來的是饅頭。” 王增起說,德化白瓷也一樣,同樣的材料,大師做出來的是精品,其價格就高,普通工藝師的作品價位較低,收藏增值空間不大。
誤區(qū)之二
只重實用不重文化藝術內涵
德化白瓷跟傳統(tǒng)意義上的瓷器概念是不同的。在傳統(tǒng)中,瓷器的首要功能是實用,今天價值連城的元明清瓷器,當時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日用,只有少部分是觀賞把玩的,但由于其厚重性,給人的感覺是很“有用”。德化白瓷更重視的是藝術和收藏價值,作品輕巧薄透,有些消費者認為,胎壁太薄,不易拿放,使用起來不免“膽戰(zhàn)心驚”。不過也有人認為,精品瓷器本來就不是為了使用,誰也不會花千萬元買個清乾隆“琺瑯彩胭脂紅山水紋碗”盛飯吃,珍品的收藏是為了歷史文化的傳承。
王增起認為,德化白瓷把傳統(tǒng)瓷器的感覺打破了,體現的是完美的藝術,賦予陶瓷更多、更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拓展了瓷器以往的實用范圍。“德化白瓷也可日用,包括餐具和茶具都有。”王增起說,準備在今年推出加入納米技術的餐具,打一把健康牌。
王增起強調,德化白瓷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內涵,決定了它的收藏價值。如蘇清河的作品價值高,這是由他的藝術成就決定的。如他的佛像,包括了繪畫、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諸多技藝,融合了佛教、美學、歷史、傳說等民族文化精髓。蘇清河自己就曾說過,“‘陶瓷’,實質上是可以包容一切的藝術”。
“德化白瓷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面臨著工藝傳承的困難。”王增起說,要讓德化白瓷很好地世代相傳下去,這是當代人的責任。這些藏品不僅汲取了古人的技藝,也記載了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其歷史文化價值,遠遠大于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