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合法的外衣,聘請法律顧問,鉆法律空子,打擦邊球,利用種種隱蔽的手段進行詐騙,一旦出了問題,又以經(jīng)濟糾紛作為擋箭牌。這樣一種詐騙形式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甚至一些生意場上的老手,也有被騙的慘痛經(jīng)歷。但任何騙術,最終也是要露馬腳。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一個個案例,來揭開這一類經(jīng)濟詐騙犯罪的黑幕,把他們騙人的手法大白于天下;同時通過被騙者的慘痛經(jīng)歷,通過警方人員辦案的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警示大家,如何防范和正確處理可能遭遇或已經(jīng)遭遇的騙局。
案件寫真
兩名供貨商親訴被騙經(jīng)歷
■打月結時間差被騙70萬
近日,在深圳市公安局龍崗分局經(jīng)濟犯罪偵查大隊采訪,見到福田區(qū)某電子有限公司的夏先生和寶安區(qū)某印刷公司的王先生,他們曾經(jīng)是位于布吉的MM通訊有限公司(化名,下稱MM)原材料供應商。半年前他們并不認識,他們認識的原因與共同受到的詐騙有關。提起那段經(jīng)歷,兩人都是大搖其頭,王先生的經(jīng)歷更糟糕,直接經(jīng)濟損失70多萬元,公司差點破產(chǎn),就差沒有跳樓。不過他們僅僅是受騙的78家公司中的兩家。
MM名義上是一家以制造電話機為主的公司。去年2月,MM的采購員通過電話找到王先生,說他們公司有一批東西要印刷,大概是5萬元的貨。當時王先生公司的生意不大景氣,有找上門的生意,當然想做。但因為之前雙方從來沒有來往,王先生心里不大踏實,并沒有馬上答應。一天,他找了一個機會,在MM公司坐了一下午,目的是看看這家公司實力如何,是不是騙子公司。王先生看到,工廠有三四百工人,都在忙忙碌碌地工作,大門外的保安也是從正規(guī)的保安公司請來的。更重要的是,王先生坐了一下午,見不到一個上門要債的人。王先生說,按照他們的經(jīng)驗,公司如果有問題,每天肯定會有供應商上門要債。
回來后,王先生很放心,5萬元的貨量也不是很大,于是與MM簽了合同。合同非常正規(guī)、細致,付款的方式是月結。王先生不疑有詐
陸陸續(xù)續(xù),王先生為MM公司印了41萬元的產(chǎn)品。時間到了5月份,是該結賬的日子了。王先生不斷打電話催MM付賬,MM公司的人總是說,老板去香港了,或者說,國外的錢還沒有到賬,要緩幾天。為穩(wěn)定王先生情緒,MM財務人員告訴王先生,他們是做外單的,款晚到幾天也屬正常。
時間超過等待的限度后,王先生上門找到MM,要他們付款。MM公司則向王先生拋出了一個付款計劃,按計劃,MM將在8月底之前,向王先生付清全部貨款。王先生沒有同意。
此時,MM又拿出了一塊大肥肉在王先生面前晃,向王先生訂了30萬元的貨。做還是不做,王先生有過疑慮,但對這家公司始終沒有懷疑,因為從各方面來看,MM都是一家有實力的正規(guī)公司。王先生還是禁不住簽了合同,并很快把產(chǎn)品印刷了出來。不過做了多年生意的王先生也不會輕易上當,這回他多了一個心眼,要求這批貨必須是貨到付款。王先生把貨拉到了MM,MM并沒有付款的意思,王先生于是一氣之下又把貨拉了回去。現(xiàn)在那30萬元的貨,已當廢紙賣了,損失慘重。
6月份,MM東窗事發(fā)。
■騙子聘請法律顧問
今年6月,龍崗分局經(jīng)濟犯罪偵查大隊接到MM涉嫌經(jīng)濟詐騙的舉報后,大隊民警立即趕到MM公司,經(jīng)查實,該公司涉嫌經(jīng)濟詐騙,但公司的幕后老板聞訊后早已逃之夭夭。
王先生說,MM公司涉嫌經(jīng)濟詐騙的事實大白之后,許多事情才開始慢慢清晰起來,但是此時他已直接損失70多萬元。一家小印刷公司,這筆債給他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工人的工資都付不出了,部分工人到有關部門投訴,勞動部門的人找上門來解決。王先生說,他以前從來沒有拖欠過工人工資,做工付錢,天經(jīng)地義的事,他能理解。到處東挪西借,又賣了一臺設備,這才把難關渡了過來。王先生說,如果不能渡過這一關,公司只有破產(chǎn)。據(jù)他所知,因為受MM公司詐騙影響,至少有4家公司先后破產(chǎn)。其中有一家做PC板的公司,潮州人,被騙130萬,聽說公司的錢是全村人集資的
王先生后來漸漸明白,他之前已有一家印刷公司遭到同樣的騙局,他是跟著人家受騙的。去年11月份,那家印刷公司開始跟MM做,做到今年2月,因為拿不到貨款,那家印刷公司沒再供貨,并把MM告上了法庭。接著,MM就找到了他。王先生吃驚地發(fā)現(xiàn),其實在他之前,已有40多家公司將MM告上法庭,令王先生驚奇的是,MM公司聘有長期的法律顧問。
■觀察半年小心謹慎終上當
夏先生的公司是做電子元件的,同樣是MM公司通過電話找到夏先生,說需要某種電子元件。夏先生做事謹慎,開始一直沒有供貨。夏先生去過MM公司三四次,目的也是觀察了解MM公司的實力,以免上當受騙。夏先生說,他了解得出的結論,與王先生的基本一致,從來沒有在MM見過供應商上門要債,覺得這家公司比較可信。但夏先生還是不放心,觀察了五六個月后,才開始跟MM做生意。開始也只是幾千元、上萬元地做,這樣哪怕上當,損失也不大,但沒有想到,如此小心,最后他還是受騙了,損失2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