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窯白瓷無疑是白瓷中的“大宗”,而究竟這一千古美瓷又是以怎樣的藝術(shù)特點征服世人的呢?
藝術(shù)因為獨特而偉大,定窯白瓷也不例外!
1、淚痕
淚痕是指瓷器表的流釉現(xiàn)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現(xiàn)象僅見于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并無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jié)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xiàn)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nèi)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jié)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
北宋早期,定窯采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窯創(chuàng)造了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筆者曾見過一些定窯白瓷,淚痕方向為橫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竹絲刷痕
如果認真欣賞定瓷,我們可以在定窯碗、盤類器物的外壁,看見細密如竹絲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時留下的,其它窯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集,此為鑒定定窯器物的一個特征。
3、底足
定窯器物的底足類型不多,主要分為平底與圈足兩大類,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明顯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xiàn)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燒成型的定窯器上,由于覆燒的發(fā)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表現(xiàn)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與地面接觸部分)總是顯得不夠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撫之,明顯地感到凹凸不平,筆者所目見的北宋定窯圈足器無一例外。
這種現(xiàn)象十分奇怪,但在鑒定中卻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窯圈足器(采用覆燒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可作為鑒定的一個切入點。
定窯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兩種類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見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圓,而小圈足器則無這種現(xiàn)象,但無論大小圈足,足均極淺,足墻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過肩,幾乎無鉤手!
4、變形
定窯器物,尤其是陶瓷日用品(如碗類器物),大都有些變形,若是完整器,將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一特點。
就目前在市場上所見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淚痕”現(xiàn)象已可做到,竹絲刷痕亦不難實現(xiàn),至于器物的變形非人力而可強為,而取決于燒造時的火候、窯位、氣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跡,F(xiàn)在只有一點還難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夠的重視,仍可作為鑒定的一個標準。
定窯白瓷壁釉垂流形成淚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