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珊瑚紅描金帽筒一對(帶款)
帽筒,興起于清朝咸豐年間,也被稱為“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得到普及,在百姓家中也開始流行。由于帽筒同時兼?zhèn)鋵嵱眯院兔烙^性,在民間廣為流傳。到民國初期,帽筒已經(jīng)成為普通百姓家里的陳設(shè)之一。
帽筒兼?zhèn)淞舜善鞯闹谱鞴に嚒⒅剖揭约拔覈膰嫷仍,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共賞的古董瓷器之一。 帽筒的形制多種多樣:圓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加工工藝有鏤孔、堆塑等。裝飾工藝也較為繁雜,有青花、粉彩、礬紅、金彩、色釉、淺絳等,圖案有山水、人物、花鳥、八寶博古圖等。
當元代青花、清代粉彩在市場上大放異彩的時候,帽筒作為存世量最大的瓷器之一,也正在逐漸成為瓷器中的新貴,隨著藝術(shù)品市場的持續(xù)升溫,隨著收藏群體的日見壯大,如何判斷帽筒的價值成為收藏者需要關(guān)心的問題。根據(jù)博寶網(wǎng)的相關(guān)專家表示帽筒的收藏價值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品相完整、成雙成對是首要條件,其次,名家所繪、圖案精美的更具有收藏價值。
民國時期保留下的帽筒多為清代遺留下的,品種繁多,畫面精美,色彩濃郁強烈,表現(xiàn)手法不拘一格,造型多為圓形,紋飾題材豐富多彩,多為人物、山水以表現(xiàn)傳統(tǒng)中的吉祥寓意?晒┦詹厝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