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頭壺為古代盛酒器,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正是社會大動蕩的時期,連年戰(zhàn)亂,迫使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紛紛南下,這從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南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其中之一便是瓷器工藝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茶與酒往往為文人之雅興所好。六朝時期的陶淵明、王羲之、“竹林七賢”等,喜歡詩文唱和、書畫遣興,這些雅玩都離不開茶與酒。于是,雞頭壺在江南地區(qū)蓬勃發(fā)展起來。
東晉德清窯黑釉雙雞頭壺造型典雅別致,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它高27.5厘米,寬18厘米,壺身呈圓球形,壺底座外撇;雙雞頭并行排列,作引吭高歌狀,雙頭之間凹下處凸起為雞冠;塑貼龍首把柄,肩部裝飾橋形雙系,流暢自然;壺底為露胎,有土沁氣,墊燒痕跡明顯。此尊雙雞頭壺為龍首雙竹節(jié),其造型與渾圓的壺身和諧匹配,表現(xiàn)出古代陶瓷匠師崇尚陽剛之氣的審美思想;壺身還留有的米色窯變痕跡,猶如黑夜里的流星,巧奪天工,更顯其珍貴。
德清窯遺址位于今浙江省德清縣境內(nèi),我曾先后兩次前往遺址考察,這里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德清發(fā)現(xiàn)的古窯址已有百余處之多,所燒造的精良黑瓷別具一格,成為當時頗具聲譽的瓷窯。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礎(chǔ)上發(fā)明的,黑瓷和青瓷釉色的呈色劑都是氧化亞鐵,恰當控制氧化亞鐵就能燒出美麗的黑瓷和青瓷。雞頭壺以青釉多見,黑釉甚少;單雞頭較多,雙雞頭罕見。此尊雙雞頭壺的釉色烏黑如漆,瑩潤發(fā)亮,勻凈無瑕,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堪稱一寶。
中華民族是農(nóng)耕民族,對雞特別重視,稱它為“五德之禽”!俄n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雞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家禽,很早就與先民的經(jīng)濟生活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雞的國家之一,距今一萬余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江西萬年仙人洞中,就曾出土過家雞祖先原雞的雞骨。“雞”與“吉”諧音,雞頭壺延續(xù)使用了數(shù)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戰(zhàn)亂頻繁的年代里,人們對吉祥安寧生活的祈望。
雞頭壺是三國魏晉南北朝早期青瓷的主要品種,隋唐時期逐漸衰落。西晉雞頭壺短小無頸,與之相對應的一面貼有雞尾,流可通,也有不通而僅作裝飾的,肩部有系,鼓腹小底;東晉雞頭壺有頸,壺頸部比西晉時要高,圓口,并出現(xiàn)壺柄,柄作雞尾形,肩帶橋形方系;南朝時壺身增高,雞頸較前期細長,盤口加深,柄也加高,雞冠口高,洗口也高;隋代壺身更加修長,洗口領(lǐng)增高,雞頸更長,且作仰首啼鳴狀,柄上有龍形之類塑貼,系的制作也趨于復雜。這是雞頭壺的大致發(fā)展過程。 (作者 錢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