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中華陶瓷網(wǎng) [簡體版] [繁體版] [網(wǎng)通站]  會員中心  RSS定閱  留言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中華陶瓷網(wǎng)
 網(wǎng)站首頁 行業(yè)專題 人物專訪 陶瓷收藏 電子雜志 陶瓷裝飾 經(jīng)營管理 會員服務 廣告服務
 直通產(chǎn)區(qū) 福建德化 景德鎮(zhèn)市 佛山潮州 山東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網(wǎng)動態(tài) 網(wǎng)站建設
首頁  資訊  企業(yè)  產(chǎn)品  供應  求購  展會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術  圖庫  百科  營銷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產(chǎn)區(qū)德化 廣東 江西 山東 湖南 四川 河北 晉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藝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輔料 衛(wèi)浴陶瓷 陶瓷機械
 您的位置: 首頁>行業(yè)資訊>>國內(nèi)動態(tài)>>工藝陶瓷>>|
解讀唐宋時期的陶瓷人形壺

發(fā)布:2011-1-19 8:32:13  來源: 《收藏》雜志  [字體: ]

北宋定窯白釉童子抱鵝壺。 

洛陽呂廟出土唐三彩人形壺。 

唐邢窯茶具模型及瓷塑讀經(jīng)人物,1950年河北唐縣出土,冠頂開口可以少許注水。

  陶瓷人形壺是唐宋古瓷中的罕有造型,形象生動,堪稱同時代壺具中的精品。對陶瓷人形壺的系統(tǒng)研究,僅見近年南開大學劉毅先生撰有專文。本文試對陶瓷人形壺在唐宋時期的興起和演變加以歸納和梳理,并解讀其內(nèi)涵與民俗背景。

  人形壺的緣起

  人形壺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青海省樂都柳灣墓地出土有一件馬家窯文化貼塑裸人陶壺,高33.4厘米;甘肅玉門市火燒溝也出土有四壩文化(約公元前2000年)彩陶人形壺。這些人形裝飾的彩陶帶著先民們濃重的神靈崇拜和原始宗教意味。

  這一造型在瓷器上出現(xiàn)則較晚,從考古資料可看出,初唐時期人形瓷壺開始盛行,五代、宋代都是其燒造的高峰期。

  唐代胡人形陶瓷壺隱含的酒俗

  在唐三彩中,有一類體量較小的胡人抱囊壺,在唐代“兩京”長安和洛陽皆有出土,在海外也有所收藏。這種胡人抱囊壺以往多為單件出土。以洛陽博物館館藏兩件為例,如1957年洛陽市呂廟出土的一件唐三彩抱囊壺(圖1),曾被定名為“女俑持荷葉造型燈座”,被認為是俑內(nèi)盛油、在壺口位置另放燈盞的燈具。這種說法顯然有誤,筆者認為俑內(nèi)盛酒的可能性大;另一件胡人抱囊小壺為1976年河南孟津周寨出土,模印制作的唐三彩胡童也抱著鵝雁形囊,它與盛唐時期常見的七子盤一同出土(圖2),可知其原始用途可能也與唐代酒俗有關。

  唐代也有白瓷胡人抱囊壺,如1956年西安東郊韓森寨段伯陽墓出土的一件(圖3)。高24厘米,口徑5.3厘米,腹圍33厘米。胎質(zhì)堅硬,釉色白中閃黃。造型為高鼻深目的西域男子,留八字須,面帶微笑,身著圓領短袖衫,額頭貼有圓片裝飾,并有一周連珠裝飾。雙手帶鐲,斜抱一囊,囊底與身體連通,液體可由此注入。囊腹部裝飾有寶相花紋飾。以往發(fā)表的資料介紹該壺出土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墓葬,經(jīng)考證墓葬年代應推前6年。段伯陽并非普通官員,而是任職于宮廷的高級宦官。通過研讀段伯陽墓志可知,段伯陽約出生于581年,應在隋代(581~618年)已擔任宦官,入唐時段已年近四旬。從武德初年開始,他先后擔任的宮廷宦官職務有內(nèi)仆局丞、令,宮闈局令,太子典內(nèi),護軍,內(nèi)侍省內(nèi)寺伯。他卒時已80歲,葬于龍朔元年(661年),乾封二年為其妻高氏亡故和葬其夫的年代。其妻在段伯陽亡故6年后葬于他,鑒于墓主夫婦身份特殊,主要隨葬品的時代下限應按其夫亡年計。該墓還出土有白釉胡人頭像和應系宮廷用瓷的唐代白釉貼花高足缽,都是罕見的唐代白瓷珍品。

  以上幾種唐代陶瓷胡人抱囊壺都表現(xiàn)為胡人捧皮囊造型,有的皮囊作鵝雁形,胡人造型與同時期唐代玉帶上的造型一致,如西安韓森寨唐墓出土玉上的胡人形象(圖4)。唐人小說中多有關于西域胡人的內(nèi)容。李商隱之《雜纂》卷上“不相稱”條還有“窮波斯,病醫(yī)人,瘦人相撲, 肥大新婦”的描述。唐代還有刻制“酒胡子”木偶在酒席上佐酒助興之俗,刻木為胡人形,置之盤中,左右側如舞,久之乃倒,視其傳籌所至或倒時所指向者飲酒,故又稱勸酒胡。唐人盧注作有《酒胡子》詩,詩中有“同心相遇思同歡,擎出酒胡當玉盤。盤中(nièwù,不安定——編者注)不自定,四座清賓注意看。”“酒胡一滴不入眼,空令酒胡名酒胡。”等詩句。在唐人眼中,波斯等胡人多有寶物且善飲酒,唐三彩和唐代白瓷中的胡人捧囊,當與勸酒或獻寶題材有關。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絹畫可知,高足盤被唐人用于獻飲;1976年河南孟津周寨出土的胡人抱囊壺陶塑與唐代酒具七子盤一同出土,與唐人勸酒用的“酒胡子”造型上應有某種關聯(lián),同樣的胡人捧囊壺也可制為規(guī)格較大的實用器皿,段伯陽墓出土的胡人壺即是例證。

  四川邛窯唐代產(chǎn)品中也有一件完整的人形瓷壺(圖4),此件跪坐體態(tài)的童子形壺采用黃褐色和綠色點染衣飾,肩部有雙系,有一定地方特色。其圖片收錄于《邛崍文物博覽》,圖錄上標注為唐代器物。邛窯瓷器斷代,尤其是唐、五代、宋代分期有待完善。這件人形瓷壺筆者傾向其時代應略晚,或為宋代產(chǎn)品。  

  唐代、五代、宋代的人形瓷壺

  隨著飲茶風尚在唐代社會的流行,另一種道教男子造型的人形壺開始出現(xiàn),這種道教人物造型與撰寫《茶經(jīng)》的唐人陸羽(733~804年,字鴻漸)有一定聯(lián)系。

  陸羽好友在《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詩中稱贊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陸羽早年生長于佛寺,還俗后與道教多有交往,他在世時已被譽為“茶仙”。陸羽在唐代即被神話,文獻記載唐宋時期,窯工已制作其陶瓷雕塑,其塑像被賣茶之家供為茶神,并經(jīng)常用茶湯灌沃以祭祀。唐代趙《因話錄》載:“陸羽性嗜茶,始創(chuàng)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于煬器之間,云宜茶足利。”《唐國史補》載:“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shù)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敬不利,輒灌注之。”《新唐書·隱逸傳·陸羽》載:“時鬻茶者,至陶(陸)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大唐傳載》也記有:“陸鴻漸嗜茶,撰《茶經(jīng)》三卷行于代,常見鬻茶邸燒瓦瓷為其形貌,置于灶釜上左右為茶神,有交易則茶祭之,無則以釜湯沃之。”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套傳1950年河北省唐縣出土的唐(另一說為五代)邢窯白瓷茶具模型(圖6),有風爐、茶、茶臼、茶瓶(注子)、渣斗風爐共5件器具和一件人形瓷塑組成,茶瓶僅高9.8厘米,從尺寸可知這是一套觀賞或陪葬用器。其中有件道教人物裝束的人形壺,人形雕塑頭戴高冠,雙手展讀經(jīng)卷,冠頂有開口,可以注入少量茶水,孫機、劉毅等不少學者都認為所塑人物應是唐代的茶神陸羽。但是唐人記載中的有關鞏縣窯瓷偶人“陸鴻漸”的資料,在河南文物考古部門公布的窯址發(fā)掘資料中似未看到,有待辨識出來。

  直到宋代,茶神陸羽瓷塑仍被供奉。北宋歐陽修《集古錄》收錄有歐陽修為李陽制陸羽畫像石碑所作的跋文:“言茶者必本陸鴻漸,蓋為茶著書自其始也。至今俚俗賣茶肆中,嘗置一瓷偶人于灶側,云此號‘陸鴻漸’。”鑒于陸羽作為茶神,唐宋都被崇拜,并制作有瓷塑供奉。劉毅先生按唐代出土的邢窯道教瓷塑坐像為標準,在宋代人形壺中也輯錄出幾種道教裝束人形壺,認為他們也很可能與茶神陸羽有關。隨著近年考古發(fā)掘的深入,這類五代到宋代的人形瓷壺已經(jīng)出土多例,在南北方窯口都有燒造,主要有:

  1.北京順義縣遼圣宗開泰二年(1013年)凈光塔塔基曾出土一批白瓷,其中有一件北宋定窯白釉人形壺(圖7)(被命名為“童子誦經(jīng)壺”)現(xiàn)藏于首都博物館。壺高27.9厘米,口徑3.3厘米,底徑10.5厘米。胎骨致密,白釉微泛青。瓷人端坐,頭戴蓮花瓣式冠,冠頂有圓孔為壺口,身著交領袍,雙手執(zhí)書卷捧于胸前,書卷上端為壺流,身背后有一柄。河北張家口崇禮縣出土有北宋定窯白釉童子抱鵝壺(圖8),造型活潑可愛。通高15厘米,注水圓孔在腦后,模制而成,F(xiàn)存該縣文保所。

  2.安徽省先后出土兩件北宋人形壺名品。一件為青白釉人形執(zhí)壺(圖9-1),系1971年懷寧縣雷埠鄉(xiāng)一位村民挖出。通高23.9厘米,口徑2.2厘米。人呈站立式,面目端莊,有須;頭束冠,冠頂為壺口,身披長袍,背部有曲柄;雙手交于胸前捧一管狀物,用作壺流。被定為一級文物。關于其燒造地目前有觀點認為是北宋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也有觀點認為系安徽繁昌窯北宋產(chǎn)品,待考。另一件是1994年在宿松縣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墓中出土的人物青白釉褐彩仙人吹笙壺(圖9-2),通高19.3厘米。

  3.1997年,西安市長安縣博物館(現(xiàn)為長安區(qū)博物館)接收了當?shù)毓矙C關移交的一件北宋白釉人形壺(圖16),通高38厘米,人物體態(tài)豐盈優(yōu)美,冠頂有鳥形裝飾,難得的是壺底帶有墨書“熙寧”等紀年款識,顯示該壺的年代為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85年)。

  4.耀州窯傳世及出土人形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北宋耀州窯青釉人形執(zhí)壺(圖10-1),通高29厘米。壺體人物束冠,著長襟衣衫,肩部裝飾翔鶴紋,雙腿直立,微露雙足。體內(nèi)中空,頭頂有孔為壺口,雙手于胸前捧方口壺流,后背中央附曲柄。人物面部雍容飽滿。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綠,勻凈滋潤。因衣紋線條折角處釉薄,從而呈現(xiàn)出胎色而具有立體效果。耀州窯大型瓷塑作品較少,此件人形壺無論是造型構思還是工藝水平都可謂上乘。據(jù)介紹,這件藏品來源由清宮舊藏,筆者一直無緣在故宮展出時看到它,但從圖片看其壺流和足部色澤不一,似經(jīng)過修復。北京古瓷片收藏家白明《片面之瓷》一書也收錄了一塊北宋耀州窯人形壺殘件(圖10-2),傳為山西流出,與故宮人形壺在造型上基本一致。

  在耀州窯黃堡窯址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五代、宋、金時期青瓷人形壺標本多種,其中五代耀州窯青釉人形壺殘件分跪坐、站立兩式。規(guī)格最大的一件為立姿(圖11)。所塑人物拱手站立,身微前傾,體內(nèi)中空,右衽,博衣寬袖,腳穿云頭鞋。雙手持一方形中空物置于胸前作流,背上有扁平曲柄,壺口在頭部,殘去。胎呈灰色。施青釉,釉層厚,釉色青中泛灰。足底擦釉。衣帶上有劃花云朵裝飾紋樣。造型別致,前后合模制成。殘高20.6厘米,F(xiàn)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另有人形壺頭及上身殘件、跪坐帶后背曲柄人形壺殘件,都殘缺較甚。

  2008年8月,西安亮寶樓舉辦了“耀州窯古瓷標本精品展”,展品主要為西安基建所出耀州窯殘片和標本,由西安多位耀州瓷標本藏家提供。其中有一件五代耀州窯人形壺殘件,其身部由兩半粘合,胎質(zhì)微疏松,筆者上手觀摩,認為是件難得的精品標本。某收藏類刊物刊出西安藏家撰寫的一篇耀州窯五代瓷探討文章,配圖中有一件青釉人物頭部,筆者從縮小的圖片不好判別是耀州窯或湖田窯產(chǎn)品,遂聯(lián)系觀摩實物,獲知2008年另一位藏家購藏到帶頭部的人形壺殘軀,兩件標本組合后發(fā)現(xiàn)原為一件器物(圖12)。帶頭部分殘件高22厘米,完整復原高度37厘米。從斷茬老舊程度可知此壺早年已斷裂,早年被廢棄后,被兩位藏家于近年陸續(xù)購得。此壺釉色呈天青色,童子衣裳刻劃有團花裝飾,背后曲柄。壺流部分紋飾帶有羽毛,似為唐代以來人形壺抱持的鵝雁,可惜流部已殘。這件天青釉壺也是耀州窯人形壺又一件面世精品。

  耀州窯在宋金時期繼續(xù)燒造人形壺,黃堡窯址出土有宋代人形壺帶花冠的男子頭部殘件,花冠頂部開口。金代耀州窯也燒造老吏形小壺(圖13-1),類似藏品在藝術品收藏網(wǎng)站公布的網(wǎng)友藏品中也見有面世(圖13-2)。

  5.潮州窯宋代人形壺

  潮州筆架山窯是重要的宋代外銷瓷窯口,該窯人形壺的燒造也比較突出,面世品種豐富,規(guī)格大小不同。最大的宋代青白釉麻姑獻壽酒壺高25厘米(圖14),自潮州筆架山窯采集,現(xiàn)藏于廣東省博物館。小型人形壺尺寸接近文房水注(圖15),高度10~15厘米,為抱壺女孩坐像,姿勢不一,模印成型后再以手工修飾完善。在人像的背后挖有一小圓孔,作進水和氣孔,可用手指按氣孔控制水流。

  6.遼代摩羯人形陶瓷壺

  在遼代白瓷中也有人形壺,并且造型結合了摩羯形象。1976年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烏蘭套海蘇木遼代遺址出土的一件白瓷摩羯人形提梁壺(圖17),通長16.5厘米,口徑3.5厘米,底徑7.5厘米,造型優(yōu)美,現(xiàn)藏于內(nèi)蒙古博物館。這種人與摩羯幻化合體(也被稱為化生)的圖案在北宋、金代北方瓷器中已經(jīng)面世了多種。

  另據(jù)劉濤先生撰文介紹,景德鎮(zhèn)等兩宋青白瓷窯遺址中還偶爾可見人身帶管狀流的殘器,但因形體過小或殘損過甚,尚無法證明它們是否為道教裝束的人形壺。

  唐宋人形陶瓷壺的造型傳播與影響

  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錦》收錄了南宋社會普遍贊譽的多種“天下第一”,其中有“高麗秘色”。12世紀的高麗青瓷借鑒了宋代青瓷的造型。徐競在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奉命出使高麗,次年歸來時進呈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其中卷三十二“器皿”言“陶器色之青色,麗人謂之翡色。酒尊之狀如瓜,上有小蓋為荷花伏鴨之形,復能作碗、碟、杯、甑、花瓶、湯盞,皆竊仿定器制度,故少有不同。”可知高麗青瓷學習宋瓷造型。高麗青瓷中出土有12世紀的青瓷人形注子(圖18),通高28厘米,底徑19.7厘米,為韓國國寶167號,現(xiàn)藏于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據(jù)介紹,該壺1971年出土于韓國大邱郊外一果園內(nèi),國立中央博物館原收藏有與此人形壺頭部殘件和類似尺寸的碎片,但不知用途,直到發(fā)現(xiàn)此注子后才明白此注壺的實際造型和用途。該壺造型為一戴鳥紋高冠的仙人手捧仙桃,人物頭部有注水口,背部有曲柄,衣服上陰刻唐草紋,應為韓國全羅南道康津窯的產(chǎn)品,生產(chǎn)年代約相當于南宋中期。筆者在韓國中央博物館觀摩時,還見有同時代的高麗青瓷抱凈瓶人形硯滴(圖19),但規(guī)格較小,與高麗青瓷中的猴形硯滴、抱凈瓶孩童硯滴同屬文房用品。

  綜上所述,陶瓷人形壺在唐代以后經(jīng)歷了胡人獻酒、陸羽茶神、道教人物(圖20)、摩羯人物等造型,并傳播到朝鮮半島。從元代開始,隨著景德鎮(zhèn)瓷器中繪畫瓷比例加大,完全擬人造型的人形壺已極少燒造,其蘊涵的唐宋酒俗、茶俗行業(yè)也逐漸淡去。清代,民國時期有壽星等擬人壺造型,或在桃形壺上繪制壽星、八仙人物,都帶有吉祥獻壽的美好寓意。但是人形壺并未完全絕跡,在淄博窯、澄城窯等不少地方民窯壺具中仍延續(xù)這類擬人造型(圖21),顯示了陶瓷人形壺造型的源遠流長。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wǎng)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推薦產(chǎn)品 更多...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 國際新聞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廣東產(chǎn)區(qū) 更多....
 >> 江西產(chǎn)區(qū) 更多....
 >> 企業(yè)新聞 更多....
關于我們  本站新聞  產(chǎn)品服務  幫助中心  版權聲明  網(wǎng)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diào)用  聯(lián)系我們  留言
版權所有 (C) 2006-2014 中華陶瓷網(wǎng) Ctaoci.com 電子郵件:wxchina#qq.com
閩ICP備10020107號-1


掃一掃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