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和瓷器是人們經(jīng)常接觸的日用品,有時從表面看來很相似,但是,它們畢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圖:陶瓷花瓶荷香雅韻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燒制陶器的溫度大體在900-1050℃之間。若溫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燒壞變形。陶器的胎體質地比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較強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無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溫釉。
我國燒制陶器的歷史約有1萬年之久。原始社會制造陶器,開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來發(fā)展為將陶土搓成粗細一樣的泥條,再把泥條盤筑成一定器形,將其內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會階段出現(xiàn)了輪制法。進入封建社會后,又發(fā)明了模制法,即將陶泥填入模中,脫出器物的全形。人們推測,最原始的燒制方法是堆燒法,把曬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燒。在六七千年前,開始使用陶窯燒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jù)陶器的顏色,把陶器分為紅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繪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紅陶是原始社會最常見的一種陶器,它的顏色有如紅磚色。這是在燒窯時,充分供應氣體,形成氧化氣氛,使陶土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便呈現(xiàn)出紅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為灰色或灰黑色。這是在燒窯后期,控制火候,形成還原氣氛,由于窯中缺少氧氣,陶土中鐵的氧化物轉化為二價鐵,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姨兆畛R,一般都比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窯前,在陶坯上進行彩繪,燒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盆即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這是新石器時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為陶土中氧化鐵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擾便呈現(xiàn)白色了。
彩繪陶也是帶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區(qū)別是陶器燒成后再著色。由于顏色沒有經(jīng)過焙燒,與坯體粘結不牢,很容易脫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馬俑就屬于彩繪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見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這是在焙燒后期用濃煙熏翳,使煙中的碳微粒滲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現(xiàn)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殼一樣薄,被稱為“蛋殼陶”,十分珍貴。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層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鈉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燒融后呈一種玻璃態(tài)。在釉中若再加進一些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鈷等,焙燒后就會出現(xiàn)綠、藍等色澤,常見的唐三彩就是釉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