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克隆”官窯2000件
帶你“穿越”800年
顏色如玉,紋片開裂,聲音清脆。
數(shù)十年過去,葉國珍還記得在烏龜山齊腰深的雜草間見到的第一塊碎瓷片。
宣、政間,京師自制燒造,名曰官窯。那是一個瓷器燦爛迷人的年代,在杭州鳳凰山和烏龜山八卦田郊壇一帶,這種遍布著奇怪龜裂花紋的青色瓷片就是那個時代與當下的現(xiàn)實紐帶。
圖:龍泉官窯青瓷粉青開片貫耳藝術(shù)花瓶
于是,尋訪這位還原歷史的“克隆”者——“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葉國珍教授,就像是一場穿越八百年時空的印象追夢。而故事就從這些瑩沏釉面的瓷片開始。
50年“克隆”官窯2000件,帶你“穿越”800年
讓人入魔的南宋官窯
很多年以來,南宋官窯一直是個謎。南宋覆滅后,官窯被毀,工匠失散,有關(guān)官窯的原料、配方、燒制工藝傳于世上的僅是只言片語。
葉國珍曾經(jīng)在日本遇到一位教授,一家五代都在努力復原南宋官窯,“這東西能讓人入魔。”
葉國珍是福建莆田人,祖上曾經(jīng)研究過瓷器,后來中斷了幾代,到了他這代又拾起。他的哥哥大學畢業(yè)后,開始尋找古代瓷器的制作方法。受哥哥的影響,葉國珍也開始跟泥巴、黏土打起交道,然后遇見了南宋官窯,一晃就是近半個世紀的執(zhí)著。
去遺址考察,去世界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琢磨,反復兩千多次分析研究制瓷原料和化學配方,以葉氏兄弟為首的研究團隊終于在1978年“克隆”出失傳八百年的南宋官窯瓷器。
研究是一項異常辛苦的工作,何況是從零開始,其中的勞累和辛酸葉國珍教授不愿再多說,倒是娓娓談起了制作南宋官窯的其中一個工序——“素燒”:還沒上釉的泥胎,要先進爐燒。“素燒”的溫度非常有講究,南宋工匠沒有溫度計,就向爐里吐口口水,看火苗的變化來估測溫度——“那時候的工匠已掌握這些技藝和經(jīng)驗,真的很奇特。”
仿佛看見八百年前的杭州
初看,盤子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細看,盤子的裂紋卻很是特別:白色的裂紋,就像冰片一樣,層層而下。這就是著名的“冰裂紋”,高濂的《遵生八箋》中曾提過“紋取冰裂鱔血為上……”這是南宋官窯非常稀少而又特殊的紋路,異常珍貴。而這就是葉國珍的寶貝之一,因為它幾乎不可被復制——仿南宋官窯瓷器材料、燒制過程的特殊,即使是形制相同的瓷器,每一件作品紋路都不一樣,具備唯一性。
對于瓷器來說,釉上有裂紋本來是殘缺?赡纤蔚膶m廷工匠們,卻利用不規(guī)則的裂紋,使簡樸造型的瓷器,有了一種特別的美。“那時候的審美特別崇尚自然。”看了這么多年,葉國珍還是看不膩“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的南宋官窯。
這幾年,葉國珍婉拒了眾多慕名而來要出高價收購他作品的陶瓷愛好者和收藏人士。“還是希望保存在藝術(shù)館里,以供更多喜愛南宋官窯的人們前來鑒賞。”為了弘揚杭州本土特有的南宋官窯瓷文化,葉國珍于2005年創(chuàng)辦了杭州蕭山南宋官窯藝術(shù)館,展示了一系列仿南宋官窯瓷器皿陳設瓷、文案品、茶案品、抽象藝術(shù)瓷和金獎作品等近2000種器型的作品,藝術(shù)館開館至今一直免費供市民參觀。“有時候,你會覺得像穿越回去一樣。仿佛看到八百年前,另一座發(fā)達的杭州城,看到那時候的審美與文化,看到那個年代的人,幸福,而且有創(chuàng)造力,和當下一樣。”
百代消亡唯瓷永存
葉國珍有個夢想,要把存世的南宋官窯瓷器,一件件地復制出來。這個夢想在慢慢實現(xiàn)的過程中。為此他走訪了世界知名收藏南宋官窯瓷器的博物館和美術(shù)館——而最吸引他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那里有70多件,葉國珍大師說:“如果我們能對它們復制并在南宋官窯故鄉(xiāng)杭州進行展示,這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一件大好事。”
近幾年,葉國珍創(chuàng)作了一些藝術(shù)創(chuàng)新器型。比如前幾年的云南玉龍雪山行,靈感涌動,回來之后,他潛心創(chuàng)作,成功燒制了一件“冰川玉尊”作品,造型別于傳統(tǒng),卻又源于傳統(tǒng)工藝,后來,這件作品拿了那年西博會的金獎。自然,是他創(chuàng)作的主題,既和南宋官窯有關(guān),又和當下產(chǎn)生關(guān)系。“如果只能復制,那南宋官窯就會變成一潭靜水。”
如今葉國珍教授收了30多個徒弟,女兒葉佳星就是其中一個。但他有點不忍孫子輩也從事這份清苦的行業(yè)。
燒瓷是件體力活。幾十年燒瓷下來,葉國珍的身上已留下了很多“職業(yè)病”。但這位“中國陶瓷工藝美術(shù)大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每天仍然花十幾個小時在瓷器研究與創(chuàng)作上。
百代消亡,唯瓷永存。這大概就是62歲的葉國珍教授,還像年輕時一樣,玩命燒瓷的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