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檔禮品商城,或在超市,或在古玩收藏品市場,我們都看到過各式各樣的瓷盤,今天就由瓷庫中國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從隋朝到清朝瓷盤的發(fā)展。
圖1:景泰藍手工藝品碧海生花盤
隋朝時期的盤多為高足、足上窄下闊、呈喇叭狀、盤口斜直、施直青、瓷盤釉、開碎細紋片、玻璃質(zhì)較強,亦有平底和圈足的,有明顯的墊支燒痕,一般無紋飾,較高檔的盤常以朵花卷葉紋組成的圓形圖案裝飾盤中心。
圖2:景泰藍手工藝品果盤
唐、五代時期的盤,北方窯口產(chǎn)品多施白色釉,如邢窯、定窯或鞏縣窯所制;南方窯口產(chǎn)品多施青色釉,如越窯、銅川窯或長沙窯所制。這一時期的盤腹較淺,盤口有直而微內(nèi)斂的或直而外撇的,平底或淺寬圈足。定窯制品見有折腰盤、葵口盤。越窯制品見有葵花瓣形和蓮花瓣形,紋飾以印花或刻花為主。這一時期圓器多為逐層疊燒,故盤的內(nèi)外底均留有支燒痕!
宋代盤與前朝相比,器型較為簡單實用,折沿口盤多見。裝飾圖案多在盤心。北宋時盤的裝飾以刻花、劃花為主,以定窯器、耀州窯器為代表。南宋時以印花和畫花為主,南方景德鎮(zhèn)窯印花,北方磁州窯釉下黑褐畫花最具代表性,而龍泉窯、官窯、汝窯、均窯,盤以釉色如冰似玉取勝!
元代盤體型寬大厚重,腹部平淺,多菱口型和花瓣型,底足常過釉后于中間刮去一周以防止墊燒粘連,故足底無釉處火石紅濃重。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釉下青花畫花裝飾最為精彩。
明代瓷盤早期頗有元代遺風(fēng),特別是洪武、宣德時大盤胎體厚重,常見菱口折沿形或微侈口淺壁弧形,圈足內(nèi)外斜削后平切,其斷面往往成倒梯形,紋飾以釉下繪畫青花纏枝蓮、纏枝牡丹為多見。中期瓷盤器型趨向薄小,風(fēng)格也較為秀麗輕巧,紋飾以釉下繪畫青花為主,常見龍鳳、花鳥、動物、人物故事。晚期瓷盤多出口,器型較大,菱口折沿,釉下青花繪畫多開光,內(nèi)容豐富,多見人物故事、山水花鳥等。明中期以后開始出現(xiàn)以斗彩和五彩及紅釉、黃釉、藍釉等技法裝飾的瓷盤。
清代瓷盤常見有兩種:一種是侈口、腹壁微弧,圈足較深,足尖圓滑,此種盤清早期腹較深、形體厚大。另一種是折腰撇沿,折腰線下部弧圓,上部斜直,圈足較淺,胎體相對薄小。清代裝飾方法最為豐富多樣。有斗彩、粉彩、五彩、素三彩,青花及單色釉等。內(nèi)容多為龍鳳、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和有特殊寓意的吉祥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