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故宮博物院證實,國家一級品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在進行無損分析測試時發(fā)生損壞,初步判定為科研人員操作失誤所致。故宮稱,針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已經形成,目前尚未正式上報國家相關部門。據介紹,7月4日,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對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進行無損分析時,科研人員操作失誤,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致使文物發(fā)生擠壓損壞。受此次事件影響,目前,該課題的實驗室工作已經暫停。(7月31日《法制晚報》)
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是國寶級的文物,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他的受損,是中國文物界的巨大損失,也是故宮失竊案之后中國文物保護形象所受的又一大打擊。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故宮的文物有多少沒有被“傷害”過?
其實,文物因為客觀意外受損是一件在所難免的事情,但人為因素受損卻完全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這幾年陸續(xù)聽說過幾件文物受損的事情,像戰(zhàn)國青銅器“九鼎八簋”2000年展出時因湖北博物館布展時的“豆腐渣”工程而全被砸損事件、“國寶文物——五代董源的《瀟湘圖卷》原跡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濕”事件、越王勾踐劍因失誤受損事件等等。仔細想想,如果當事人能足夠認真仔細的話,有事情是可以可以避免的,畢竟這與人力難違的天災不同。與展出時的人為疏忽破壞相比,在研究的名義下因為人為因素造成對文物的破壞的話,那我們更是無法承受的,畢竟這種傷害更加隱蔽甚至可以隱藏起來。長期如此的話,我們最終會一無所有。破壞性研究文物,我們是傷不起的!
“無損分析測試”是現(xiàn)代的測試方式,本應慎之又慎。“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致使文物發(fā)生擠壓損壞”。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隱約的知道,假如操作嚴謹的話,“過大”是不會發(fā)生的話。但這種不嚴謹,是工作人員的疏忽還是整個課題組乃至故宮博物院的工作思路問題,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是整體性工作的一貫不認真,那把罪責歸于第一操作人顯然是不合理的,一個“疏忽”和一個“操作失誤”不能承擔所有的責任。
記得2008年《瀟湘圖卷》被水淋濕事件發(fā)生后,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謝辰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這樣幾段話:“故宮盡管是收藏國寶級文物的重鎮(zhèn),但并不歸國家文物局管理,而是隸屬國家文化部。文化部管得并不多,大多的情況下故宮處于‘三不管’。和一些地方博物館缺少經費不一樣,故宮的文物保護經費完全是沒問題的,這次事故我可以說完全是人的問題。沒展出前,所有的條件、隱患都要一項一項檢查,故宮完全可以做到,但偏偏就出了事故,這不是人的問題是什么?博物館場所的制度建設需要強化,而其中,人是第一位的,文物保管場所所做的應當是‘安全第一’,要做到這一點,人的素質尤其需要提高。我早就說過,易損的文物不要來回亂動,但他們就是不聽,還經常把一些文物送出國展覽。”
今天,謝辰生的話再度應驗,“易損的文物不要來回亂動”的告誡不但沒人聽,而且還給弄壞了,我想這就不僅僅是那位操作人員的問題了。至于“針對事故相關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已經形成”,這不是為時過早嗎?
鄭振鐸說過這樣一句話:“現(xiàn)在最要緊的是文物保護。”我認為這句話到現(xiàn)在也不過時。但現(xiàn)在我們更多的卻是發(fā)掘、研究和換取經濟利益。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受損,完全是沒有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而造成的惡果,這不是某一個人的原因。故宮文物失竊案之后,我看到的是故宮收入如何巨大,這豈不是經濟在掛帥?豈不知文物保護以經濟利益為先是很危險的,否則也不會有今天的慘劇。假如今天處理了對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進行無損分析的操作者,但指導思想還是原來的指導思想的話,說不定未來受損的文物會更多。
所以,單純處理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是不行的,故宮乃至整個中國的文物工作思想都應當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