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的收藏,實際上應當是鑒、藏、賞三位一體的綜合性科學活動。之所以稱其為科學,概因其中包蘊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藝技術和美學內涵。發(fā)掘和揭示這些內涵,才能真正認識和體會到古代瓷器的包容萬象和博大精深。因此,古瓷收藏愛好者除了在鑒定和收藏知識上苦下功夫外,還應當在古瓷賞析上投入精力,而對古瓷賞析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極大地提高自己的鑒藏水平。
古代瓷器紋飾上的倫理道德教育,經常用象征和隱喻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畫青花蓮紋象征清正廉潔;畫松象征堅毅;畫竹象征氣節(jié);畫梅象征耐力;畫菊象征高潔等等。還有用畫不同的鳥類來表示社會倫理關系的,本文介紹的清代康熙朝五彩“五倫圖”花觚就是一件典型。

圖:建國初粉彩五倫圖
這件器物為一“鳳尾尊”型花觚之下部,殘高27厘米,腹徑18.8厘米,足徑14.5厘米。其胎、釉、器型、彩料、繪畫風格、修胎工藝及外底青花雙圈樹葉款,皆具康熙時代特征。器身用優(yōu)質五彩料繪鳳凰、仙鶴、鴛鴦、鹡鸰及鶯各一對,用來象征封建社會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間的倫理關系,實際上也是一種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這種比喻是有理論根據的,《孟子·滕文公》篇對封建社會的人際倫理關系做了歸納,認為主要有五種關系,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間的倫理關系,謂為“五倫”,亦稱“五常”。并且認為這五種關系應當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鳳凰喻君臣之道,源于晉《張華禽經》:“鳥之屬三百六十,鳳為之長,飛則群鳥從,出則王政平,國有道”。仙鶴喻父子之道,源于《易經》:“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鴛鴦喻夫妻之道,源于晉《張華禽經》:“鴛鴦匹鳥也,朝倚而幕(暮)偶,愛其類也”。鹡鸰喻兄弟之道,源于《詩經》:“鹡鸰在原,兄弟急難”。鶯喻朋友之道,也源于《詩經》:“鶯其鳴矣,求其友聲”。
這種“五倫圖”又名“倫敘圖”,自清代康熙朝才出現于瓷器繪畫。此殘觚上的主紋飾圖形完整,畫工精細,色彩艷麗。據耿寶昌先生《明清瓷器鑒定》觀點:康熙五彩“加繪藍彩、墨彩和金彩的,往往為細致名貴的器物”。這件殘觚五彩紋飾上藍彩、墨彩、金彩皆有,應當是高檔陳設器中的精美之作,一般康熙五彩紋飾達不到這樣的水平,雖是殘件但仍具較高的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