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銅釉中如果滲有高分量的磷酸鹽,而氧化鋁的成份又低,那在高溫燒成后表面釉色總泛上青藍的色調(diào),而過去還當這是鈷料燒成的。長沙窯像中國其它瓷器,常就地采用漫山遍野的鳳尾草作為釉料,鳳尾草含氧化鈣,又帶有磷酸鹽,在燒成后銅釉的紋飾便帶松石綠的色層。
含氧化鈣多的釉水也稱石灰釉,在高溫中燒成透明的松石綠表層,但石灰釉在高溫中的黏度低,容易流淌,因此不好控制。在這種乳濁白釉中加入銅釉,高溫燒成便更容易燒成藍釉,與銅綠相輝映而成松石綠或孔雀綠。但由于釉的流淌強而不易成色,這就說明了長沙窯的藍釉器為數(shù)不多。藍色的形成并不是釉料所致,而其實是一種光線反射的藍,這種藍釉器常被誤認為火度不夠的畸形產(chǎn)物,但這類變態(tài)的器物因為稀有及美麗,卻為收藏家所鐘愛。
圖:寶石藍釉鈞瓷膽瓶
在藍釉中的乳濁物是磷酸鹽造成,在冷卻過程中磷會把釉中的鈣與硅分隔成不可相熔的兩層;,卻又膠化成一體的“玻璃中的玻璃”,這種現(xiàn)象在陶瓷科技上又稱為“液——液分相釉”。對長沙窯器來說,這兩種液相中,一為氧化鈣,是相連成連續(xù)性的液漿,而另一液相則為氧化硅,是包含在鈣的液漿中的無數(shù)孤立顆粒。這些小顆粒都很微細,直徑不到0.08微米(um),比光波中藍光的波長(0.4-0.5微米um)還細,由于光波中的干涉作用,便析出一股短波光譜中的藍色的光,使得長沙窯器的釉中泛藍而看似藍色的顏料。這種原理就像列理(Rayleigh Scattering)散射現(xiàn)象。天空的藍,就是因陽光在透過大氣層的水蒸氣分子時,由于這些分子微粒細小,而陽光以大角度散射到地面的光線,根據(jù)列理定律,常以短波長的光譜為最有效,也就是藍光那一端,因此天空常呈現(xiàn)一片蔚藍。
上述這種長沙窯器的液——液分相釉具有特定的化學組成范圍,主要特點是含硅多,含鋁少,而磷含量也比較高,在燒成后以較慢的冷卻速度降溫,會分離成兩個成份不同,互不混溶的液相,其中一相以無數(shù)孤立小液滴形成分散于另一個連續(xù)性的液漿里(就好像油和水,互不交溶,但一搖晃,油便在水中散成孤立的顆粒狀)。孤立小液滴的大小一般小于0.2微米(1000微米=1毫米),因此波長更短的藍光容易受到散射。中國歷代高溫釉中有不少屬于液—液分相釉,例如長沙窯、鈞窯、龍泉、天目及吉州窯,都帶有明顯乳濁感和藍色乳光現(xiàn)象。鈞窯的天青釉就是典型的乳光釉。
在陶瓷科技分析上也把這種藍釉乳光的現(xiàn)象稱為窯變。窯變釉的產(chǎn)生則建立于液——液分相的成功。因窯變產(chǎn)生藍光須具備以下條件:
1)釉層要厚;
2)適度溫度燒成后慢速冷卻;
3)乳濁相(由磷酸鹽化鮮而成)誘發(fā)液——液分相;
4)在分相液中的孤立小液滴必須小于1微米,而釉中多硅少鋁。
長沙窯的紋飾,只有在燒造時符合這四個條件,才能轉(zhuǎn)藍,而且藍光都集中在厚釉的地方。
如果提高燒成溫度或加快冷卻時間,釉中的分相小液滴逐漸回熔,孤立相和連續(xù)相合而為一,分相釉變成了透明釉,那就不再泛出藍光了。
藍色常令人聯(lián)想起深不可測的大海,而對長居沙漠之中的中東人來說,藍色的大海令他們心馳神往,因此他們對藍色情有獨鐘。長沙的窯工抓住了中東顧客的心理,因此盡量燒造藍釉的器物以作競銷。最出名的例子便是一個執(zhí)壺,由藍色與褐色的聯(lián)珠紋串成連綿不斷的圓圈,頗似波斯地毯的構(gòu)圖。很明顯,燒造藍釉器是窯工們以窯變法嘗試燒造成的。所以藍釉器應(yīng)當被珍賞而不該當成燒造失敗的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