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宋瓷,周繼海神情凝重。
“你們中國收藏家恐怕要過三十年才能懂得宋瓷的寶貴。”英國著名收藏家吉賽曾對周繼海這樣說。作為一名古瓷鑒定專家,這話讓周繼海心涼了好長時間。但就在最近,故宮碎瓷事件卻讓國民的注意力投向了宋瓷,有很多朋友問他:“宋瓷有這么好嗎,為什么這個破盤子是一級文物,而乾隆時期的許多官窯都定不了一級?”
“宋瓷恰恰是以它破碎的方式提醒國人,是時候來重新認識它的價值了。”周繼?嘈χf。
不可否認的是,在最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上,無論是元青花,還是明清官窯,都屢屢創(chuàng)下天價,而如今的收藏家大多以市場為導(dǎo)向,自然會忽視宋瓷。
但是,這還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有更深的悲哀。
先聽周繼海說說一位國內(nèi)老資格藏家的故事吧。這位老兄收藏了幾百件清代瓷器,對清瓷情有獨鐘。一次,他跟周繼海開玩笑說:“你收藏的那些宋瓷又灰又暗,這清瓷明亮靚麗,就像兩位姑娘,一個黑了吧唧,一個又白又嫩,你喜歡哪個?”除了這樣的比喻外,他還做了一番“專業(yè)”的分析:“宋瓷工藝手法簡單,不像清瓷有鋪天蓋地的紋飾,有斑斕的色彩,有碩大的器形。”最后,他還總結(jié)道:“宋瓷不干凈不漂亮,沒有擺相,起不到裝飾的作用,不適應(yīng)現(xiàn)代生活。”
周繼海認為,清代官窯瓷的生產(chǎn),從成本的投入、工藝的改進、原料的精純以及品種創(chuàng)燒等方面都是前人無法比擬的。但從作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以及作品所呈現(xiàn)的思想性和鮮明的美學(xué)觀念上,宋瓷的內(nèi)涵更豐富。
為什么這樣說?周繼海覺得,乾隆瓷有許多草原文化的痕跡,鋪天蓋地的紋飾正像草原上萬紫千紅的花草一樣,這種美學(xué)表現(xiàn),實際上已經(jīng)偏離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那就是含蓄典雅,平和深邃。
實際上,那位藏家和周繼海評價瓷器的最大不同在于,一個只注重表面的工藝水平,一個從文化和時代背景中去考察。
國外藏家如何理解中國瓷器呢?周繼海介紹,中國人往往只限于從工藝角度縱向比較瓷器的優(yōu)劣,如元青花、成化斗彩、清代琺瑯彩,這些都是陶瓷工藝發(fā)展史上的創(chuàng)新,因而受到尊寵;外國人則喜歡從全球范圍的視角去考察,喜歡縱橫結(jié)合。比如,對于清瓷來說,中國人會說它的工藝水平達到了歷代瓷器的頂峰,而外國人會覺得在工業(yè)革命都已經(jīng)發(fā)生時,這些手工玩意兒已不算什么了。相比之下,外國人相當佩服宋瓷。在1000年前,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還沒解決陶器到瓷器的轉(zhuǎn)變,也就是無法改良原料,以及無法提高燒結(jié)溫度。但中國早在兩晉時就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在宋代時已經(jīng)能夠做出成熟的瓷器,這是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肩的。比利時收藏家馬克就評價說:“宋代是中國藝術(shù)發(fā)展的輝煌期,無論是書畫還是瓷器,都出現(xiàn)了許多驚世之作”。
馬克還曾用西方藝術(shù)理論分析了宋瓷:“它的器形美在線條上,吸收了中國繪畫的精髓,有對稱的美感;表現(xiàn)手法簡潔,只用釉色說話,而少有紋飾,跟西方極簡主義的手法有相似點。”
除了這些贊譽之外,宋瓷實際上也成為外國頂尖藏家爭奪的熱點。周繼海介紹,外國藏家收藏中國瓷器偏愛高古瓷,那些在國外拍賣市場呼風喚雨的明清瓷器,買家大都來自中國。
而對于周繼海來說,宋瓷早已超出了藝術(shù)品的范疇,它帶給人的是一種靈魂的震撼。“藝精品高”,是他對宋瓷的簡單概括。“宋瓷釉色感覺很自然,比如天青色,像是雨后初晴一般,還有天藍色,像青藏高原的天空,凝重而柔和,純真而深不見底。”周繼海覺得,在這些釉色上,蘊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生觀,那就是含蓄而厚重。“觀賞宋瓷,其實就是在悟道。”
歷代文人都對宋瓷青睞有加,最近的便是“民國四公子”,對宋瓷萬分喜愛。宋瓷是秘而不宣伴君側(cè)的御用品,當時就連大臣們都很難見到。
無論是對元青花的追捧,還是對乾隆瓷的熱炒,都顯示出當今藏家趨同的審美取向,那就是崇尚富麗堂皇的視覺快感。當人們享受視覺盛宴時,卻忘記了在消費過后需要有靈魂的反芻和激蕩。既然藏家們只滿足于淺表化的審美取向,自然難以讀懂宋瓷的精妙,無法和宋瓷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