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是我國著名的窯口,其以燒造青瓷為主,以刻印花技法取勝,今人譽其瓷器當為“刻花之冠”,又稱之“北方越窯”。然而各時期的產(chǎn)品特征不同,在五代亦以天青色釉為重,裹足支燒,又有刻“官”字者,以致有人稱其為“柴窯”,以前又曾誤稱“東窯”。總而言之,耀州窯瓷器胎體細膩,工藝絕妙,在古代陶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陜西銅川黃堡鎮(zhèn)為主,包括陳爐、立地坡、上店等地,形成了龐大的耀州窯系,甘肅、河南、廣東、廣西等地都曾經(jīng)燒造。耀州窯產(chǎn)品豐富,唐代常見有黑釉、青釉、茶葉末釉、白釉黑花、白釉綠斑、素胎醬彩、黑釉白花、鉛釉三彩等等;五代以剔刻花、劃花、天青釉、裹足支燒、墊燒為特點;宋代產(chǎn)品種類繁多,常見青釉、黑釉、白釉,青瓷以刻印花為主,劃花少見;金代與宋代相近,只是胎體漸厚,青釉漸偏姜黃,以月白釉最為出色;元代產(chǎn)品較為粗重厚大,紋飾簡化,風格粗獷,但制坯旋削亦較為精到,青釉更為姜黃,常見明顯的姜黃釉、黑釉、白釉黑花品種;明清時期產(chǎn)品更加粗糙,但仍不斷燒造民用粗瓷,一直延續(xù)至今。
圖A:白釉綠斑凈瓶
筆者曾購入少量耀州窯標本,都是唐至元代的產(chǎn)品,其大多是常見品種,基本都殘缺不全,但作為資料分析還是有一定作用,在這里將一些比較有特點的瓷片標本作以簡述,以供愛好者參考。然由于筆者的見識和認識問題的片面性,其中還有一些不能確定的標本,大概有一些誤判誤斷現(xiàn)象,希望大家能夠有選擇的來認識、理解。
白釉綠斑系點彩工藝之一,在胎體上先施白色化妝土,上釉后加點含銅的色料斑塊,然后燒成。白釉綠斑在耀州窯唐代產(chǎn)品中較為常見,耀州窯博物館就保存有發(fā)掘品白釉綠斑凈瓶
1、唐白釉綠斑雙系瓶殘件標本(圖1)。此標本胎色土黃,施白色化妝土,透明釉,肩頸部施綠斑四塊,斑塊釉色流淌自然,從胎體和釉質(zhì)看燒制溫度不是很高,這種胎體在唐代常見。白釉綠斑在宋代磁州窯亦有出現(xiàn),但從釉色、胎土、制瓷工藝特點來看是應(yīng)該能夠分辨的。此器餅足,足外沿旋削一周,收脛,鼓腹、束頸,雙系,口部由于缺失不得而知,其拉坯旋削工藝到位精湛,是唐代白釉綠斑的典型標本。當然,對于這件標本的窯口問題不太好確定,因為其他窯也有白釉綠彩產(chǎn)品,例如鞏縣窯、長沙窯。相對鞏縣窯來說此標本胎體沒有鞏縣窯白凈、細膩,而拉坯旋削工藝與一些唐耀州青瓷工藝相近,在耀州窯唐代的一些茶葉末釉和青釉中也有這種土黃色胎體,因此也不能排除是耀州窯系的產(chǎn)品,以往并沒有人來討論這個問題,故在此收錄這件標本以供討論、備查。
2、 唐白釉綠斑高足燈標本(圖2)。此件標本胎體土黃,施白色化妝土,透明釉,在平伸的燈沿上點施三處綠彩,足底向內(nèi)稍凹,旋削痕跡明顯。從胎土、旋削、點彩、實心足來看應(yīng)該是唐代的產(chǎn)品。筆者在邯鄲市博物館、磁縣博物館合編《磁州窯古瓷》一書中見到介紹宋代磁州窯也有這種白釉綠斑高足燈,但它釉質(zhì)更白一些,器型沒有這件標本制作規(guī)范。筆者認為這件標本應(yīng)該和1號標本是同時代同窯口的器物,可能是耀州窯的產(chǎn)品,但對于窯口并不能十分確定,在這里收錄只是為了研究討論的需要,希望能使愛好、學習者對這個問題加以注視,也就達到了筆者的意圖。
3、 白釉綠斑瓜楞形小罐標本(圖3)。這是一件典型的耀州窯產(chǎn)品。標本胎體灰黑,胎內(nèi)夾雜有灰白色顆粒,施化妝土,透明釉,從胎土和釉質(zhì)看燒制溫度較高,罐體系由簽壓法做出瓜楞形,在肩部點施綠斑。標本胎體符合晚唐五代耀州窯的一些胎體特征,制瓷工藝也具有耀瓷風格。從這件標本的圈足特征、簽壓技法、瓜楞造型、灰黑胎體綜合來看大概是五代至北宋早中期的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