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師在打磨景泰藍作品
錢美華大師生前收官之作《和平尊》。
景泰藍是中國獨特的民族工藝。在西方,景泰藍又被稱為“中國藍”。
作為我國第一代高級轎車,1960年紅旗轎車中國味道十足:尾部都采用了獨具一格的宮燈型尾燈,車內內飾則采用了景泰藍、福建漆、杭州織錦等。
然而,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景泰藍是源于古羅馬的一種技藝。
學名叫“掐絲琺瑯”
景泰藍之名源于清宮
景泰藍的學名叫“掐絲琺瑯”。
這一器物,在數百年間幾乎沒有走出過宮廷,清末之前更是很難在民間發(fā)現(xiàn)它的影子。
“景泰藍”這個稱謂最先見于清宮造辦處檔案《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是在雍正年間。清雍正6年(1728年)的《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提到,一批景泰藍琺瑯瓶花紋不好,需要另做。
清康熙年間,皇宮設立御用工廠“造辦處”,數百名御用工匠來制造各種御用器物。景泰藍制品在皇宮內處處可見:小到床上使用的帳鉤,大到屏風,甚至高與樓齊的佛塔(故宮珍寶館乾隆花園內,承德外八廟小布達拉宮內的大殿都有陳設),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硯、匣、筆架、建筑裝飾、宗教用品等等,無所不備。
清朝的器物,為何要用明朝的皇帝來命名?
在乾隆年間,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琺瑯制品隨處可見,據清《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記載:“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太監(jiān)胡世杰傳旨,多寶格內著作仿古樣款掐絲琺瑯一件、寶瓶一件、罐一件,俱要大明景泰陽紋款,先畫樣呈覽,欽此。”
我們判斷認為,掐絲琺瑯器到了明朝宣德時期已達到成熟階段,器物類型有爐、瓶、盒、盤、香筒等,釉料色彩為藍色地,花紋以大明蓮為主,圖案簡練、色調鮮明、花朵飽滿、枝蔓舒卷有力。
據說,明朝這位景泰皇帝酷愛銅胎掐絲琺瑯的工藝品。他不但參與設計圖案、選擇顏色,甚至把生產作坊建在了紫禁城里,以便于他隨時指導工作;噬舷矚g并親力親為,這種銅胎掐絲琺瑯在景泰當皇帝期間得到了巨大發(fā)展直至巔峰,尤其是藍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有淡白微綠的天藍、有琉璃般凝重的鈷藍、有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多層次的藍色都被用來做底色,清新雅麗,高貴華美,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
而清朝初期,景泰藍工藝仍被皇家所喜愛,但在模仿明朝。因此稱“掐絲琺瑯”為“景泰藍”,為的是模仿并沿襲明代的風格。
起源至今是個謎
“元朝傳入說”是主流
關于景泰藍的起源,至今仍是謎團重重。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金黃色的劍身布滿了黑色的菱形花紋,正面用藍色琉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出美麗的花紋。這是迄今中國金屬工藝運用琺瑯的最早歷史文物。
據此,有專家學者認為,景泰藍或許起源地是中國。這是真的嗎?
一部分學者持中國本源說,他們認為,越王勾踐劍是一個證明。此外,河北滿城出土的漢代銅壺,壺體也用琺瑯作為裝飾;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銀胎金掐絲琺瑯鏡,鏡背花紋就涂飾有各色琺瑯。
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目前,有款識的景泰藍的實物還沒有早于明代宣德以前的,因此這些并不能完全證明景泰藍獨特的工藝性及景泰藍工藝出自中國。從現(xiàn)有歷史文物看,掐絲琺瑯最早源于古羅馬,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琺瑯為公元前13世紀邁錫尼時期的指環(huán)。公元6世紀以后,東羅馬帝國的琺瑯工藝非常發(fā)達。至12世紀時,琺瑯工藝傳入西亞阿拉伯國家。
有關專家根據史料分析認為,景泰藍的起源和成吉思汗有關。大約在13世紀末,元蒙軍隊遠征,橫跨歐亞大陸入侵西亞,俘虜了大批有專業(yè)技能的工匠作為工奴運回后方,專為蒙古貴族生產豪華日用品。此時,在阿拉伯地區(qū)流行的金屬琺瑯制作技術與主要原料就傳入中國。傳入之初,就被稱作“大食窯器”、“鬼國窯器”和“佛郎嵌”。
以上種種尚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工藝并非始于明朝景泰年間,只是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作為斷代依據,所以專家學者多持有不同的看法,其源頭可追溯到元朝或更加久遠的年代。
中草藥當輔料
景泰藍用料逐漸“中國化”
然而,景泰藍之所以被稱為中國特有工藝,也是與其不斷發(fā)展有關。
作為一種工藝,景泰藍有很多中國特色:景泰藍的圖案、色調,無不充滿中國味道。您恐怕想不到,在景泰藍的演變過程中,就連中國特有的中草藥,都成了景泰藍制作的“秘方”。
景泰藍制作過程中,有一道工藝叫“掐絲”,是將銅絲黏結在銅胎上,而傳統(tǒng)工藝中,粘接胎上的銅絲的“膠水”,就是中草藥中的“白芨”。而產于東亞的“白芨”有止血補肺、生肌止痛之效。這是中國古代工匠在實踐中摸索的一道秘方。
景泰藍逐漸“中國化”。到了清乾隆時期,一部分琺瑯料還是從歐洲進口,此后釉色出現(xiàn)了粉紅、菜葉綠、銀黃和黑等新釉色,色地的配合除天藍地兒、寶藍地兒外,又添了綠色地兒。當時,粉碎技術有了很大提高,釉料研磨的加細,對點潤技術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現(xiàn)力起了很大的作用,產品上的砂眼也大大減少。此外,在打磨上也創(chuàng)造了簡單的腳踏磨活機,打磨出來的產品更光潤,產品具有精美細膩之風格特色。
清朝末年,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銅胎掐絲琺瑯制品,受到西方人的青睞。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海禁大開。兩年后,農工商部創(chuàng)辦工藝局,設立了琺瑯等作坊,以求“運熟貨出洋”。1904年,北京的景泰藍工藝品“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此后,又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次榮獲一等獎。
新中國成立后,景泰藍行業(yè)取得了大發(fā)展,北京市琺瑯廠以錢美華為代表的大師還以寫意畫為題材,以水墨形式和裝飾畫手法表現(xiàn)出賦有民族形式的寫意畫。色彩方面,釉料除大紅、大黃、粉紅為明清時使用外,其它色彩比以前大有提高,有釉料32種,較明清增加了20余種,點藍藝人與掐絲藝人配合加強了釉色質感和色彩的變化,技術上打破了必須密絲才能點藍的規(guī)矩,創(chuàng)造了無絲點藍法,發(fā)明了金星料。還根據實用經濟美觀的原則,創(chuàng)造了瓶、盤、碗、洗子、煙具、壁掛燈具、獎杯等,恢復和發(fā)展了160多種產品。建國六十多年來,北京市琺瑯廠及大師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時代特征的藝術精品。
近年來,景泰藍制作技藝向城市景觀及室內外建筑裝飾發(fā)展,80平方米的城市景觀《花開富貴》、《生命的旋律》,在北京街頭矗立,首都機場專機樓室內景泰藍工藝裝飾美輪美奐。而景泰藍釉料開發(fā)出64種環(huán)保無鉛釉料及玫瑰紅、玫瑰紫等5種新釉色,使景泰藍的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到了高檔名牌產品的外包裝領域。
清宮冰箱
相關鏈接
陸儀女士曾捐贈了一對清代乾隆年間制作的琺瑯冰箱,這對掐絲琺瑯冰箱,每件箱重102公斤,座重21公斤。箱高45厘米,上下均為正方形。箱的六面(包括蓋面)均為掐絲琺瑯,露出的表面五面為纏枝寶相花紋,箱的底部系冰梅紋飾。制作的工藝精細,色彩艷麗。蓋的邊緣飾以鎏金,上有兩個錢紋孔,是為散發(fā)冷氣用的。箱兩邊上的四個提環(huán),以雙龍戲球為形,美觀堅固。
據說,這對冰箱原是宮廷之物,被溥儀偷帶出宮,后來運到天津,1932年運往東北時因器物過大和體重,不便帶走,就在天津拍賣了。還有說法是徐世昌做大總統(tǒng)時,以權謀私偷運的,現(xiàn)已是難以考證了。但有一點可以認定,此冰箱確系宮廷之物,被陸女士之父重金購得,后一直被陸女士珍藏保管直至捐贈。
景泰藍是如何制作的?
制胎景泰藍拿紅銅做胎,為的紅銅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預先設計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個比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幾截,大概瓶口、瓶頸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來都是一張紅銅片。把紅銅片圈起來,兩邊重疊,用鐵錐盡打,兩邊就接合起來了。要圓筒的哪一部分擴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設計的意圖為止。
掐絲就是拿扁銅絲粘在銅胎表面上。這是一種非常精細的工作。掐絲工人心里有譜,不用在銅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圖畫。
剛才說銅絲是蘸了白芨漿粘在銅胎上的,白芨漿雖然稠,卻經不住燒,用火一燒就成了灰,銅絲就全都落下來了,所以還得焊。先在沾滿了銅絲的銅胎上噴水,然后拿銀粉、銅粉、硼砂三種東西拌和,均勻地篩在上邊,放到火里一燒,白芨成了灰,銅絲就牢牢地焊在銅胎上了。[見圖1]
點藍于是輪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們管這個工作叫點藍。圖上的色料有好些種,不只是一種藍色料,為什么單叫做點藍呢?原來這種制作方法開頭的時候多用藍色料,當時叫點藍,就此叫開了。[見圖3]
用的色料就是制顏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似。我們在作場里看見的是一塊塊不整齊的硬片,從山東博山運來的。這里頭基本質料是硼砂、硝石和堿,因所含的金屬礦質不同,顏色也就各異,大概含鐵的作褐色,含鈾的作黃色,含鉻的作綠色,含鋅的作白色,含銅的作藍色,含金含硒的作紅色……
燒藍一個燒得挺旺的爐子,燃料用煤,爐膛比較深,周圍不至于碰著等著燒的銅胎。燒藍工人把涂好色料的銅胎放在鐵架子上,拿著鐵架子的彎柄,小心地把它送到爐膛里去。只要幾分鐘工夫,提起鐵架子來,就看見銅胎全體通紅,紅得發(fā)亮,像燒得正旺的煤?墒遣淮蠊し蚣t亮就退了,涂上的色料漸漸顯出它的本色,紅是紅綠是綠的。
打磨先用金剛砂石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平整。所謂平整,一是銅絲跟涂上的色料一樣高低,二是色料本身也不許有一點兒高高洼洼。磨過以后又燒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光潤。椴木木質勻凈,用它的炭來水磨,成品的表面不起絲毫紋路,越磨越顯得鮮明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