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收藏一套清雍正官窯胭脂紅蓋杯,雖有傷殘,但仍不失當年雍容氣度。
此蓋杯由蓋、杯、托碟3件組成.喻“天、人、地,通高9 .3厘米.蓋高2.7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3.2厘米.杯高6厘米,口徑9.5厘米,底徑4.2厘米.托碟高2.3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5.9厘米。器形規(guī)正,比例協(xié)調(diào),俊秀雅致。杯、蓋修胎甚薄,迎光透視,在外面桃紅色釉色的照相下,映出嬌美動人的淡粉紅色,托碟略厚。杯、蓋底心以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青花發(fā)色純正、深沉,字體規(guī)矩有力,托碟無款.細觀其無釉礴胎之器足,可見胎質(zhì)細白、堅致,幾無雜質(zhì),屬康雍時期典型的“播米胎。其杯、蓋、托碟外部施胭脂紅釉,釉面呈深桃紅色,勻凈明艷.嬌嫩欲滴,屬金紅釉中色度較胭脂水濃深之胭脂紅釉.內(nèi)部及底皆施白釉,白中微閃青,有凝脂般的玉質(zhì)感。這套蓋杯應屬官窯制品,傷殘雖使其價值被打折扣,但其高貴的出身、亮麗的風采依然。
紅色象征圓滿、富足、吉祥和幸福,中國人對紅色有種執(zhí)著的偏愛。早在唐代,長沙窯和鄧窯就開始運用高溫紅釉,宋金時期以河南禹州為代表燒制了大件的鈞紅釉產(chǎn)品,直到元末明初景德鎮(zhèn)才燒制出較為純正的紅釉瓷。
中國古代紅釉瓷有高溫和低溫之分,高溫紅釉以銅為呈色劑。明代的祭紅.清代的郎窯紅和肛豆紅皆具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低溫紅釉以鐵作為呈色劑,稱之為礬紅.亦稱鐵紅,明代用刷子涂抹釉彩于器物。釉上刷抹痕明顯,又稱“抹紅”。清康熙時采用吹噴施釉,呈色均勻,釉色紅中閃黃,極似天然珊瑚之色,故稱之為“珊瑚紅”。這一品種自康熙始直到晚清民國時期在民窯產(chǎn)品多有應用。低溫紅釉的另一品種則是胭脂紅,屬金紅釉品種。金紅又稱“洋紅~洋金紅”,加人萬分之一的金為呈色劑,清康熙時由西方傳入配方.后用干瓷器,呈色濃淡依據(jù)加入金紅的多少,分為胭脂紅、胭脂水、粉紅釉等不同品種.坊間亦稱之為薔旅紅、玫瑰紅。胭脂紅為高級釉種,一般用在上等薄胎白瓷上,多為官窯制品,康熙朝傳世物已十分罕見。雍正、乾隆二朝官窯器較康熙多,但仍屬珍稀品。清三代金紅釉器用高級白釉瓷為加工對象,以吹釉技法在器外施釉,釉層雖薄,但吹施均勻,無“雪花”瑕疵,有的釉面僅有些許微細順粒。地釉極細白,但仍帶古代白釉微青的特色,肥潤且有玉質(zhì)感。嘉道以后官窯瓷器生產(chǎn)江河日下.名貴的胭脂紅也呈色路然,康、雍、乾時期的華貴之氣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