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fā)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fā)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發(fā)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xù)康熙朝的盛勢?偟恼f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制作嚴謹、精致;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圖:景德鎮(zhèn)青花瓷重工人物陶瓷茶杯
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fā)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xiàn)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jié)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xiàn);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xiàn)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云頭由元代的三階云改為二階云;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云氣紋,僅繪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xiàn)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