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元青花造型:陶瓷造型的線條古樸、自然、構(gòu)圖圓弧中帶柔,大件器物為主。
胎質(zhì):胎較粗松,帶生燒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體厚重,在圈足上能見枇杷紅(即窯紅)
底釉:影青(透明度較好)卵白或曰樞府(較渾濁)。
紋飾:運筆粗礦,自然瀟灑。以大筆寫意的花卉、人物為主,生活氣息較濃。
青料:國產(chǎn)土青,進口青料
燒制工藝:砂底幾乎都有窯紅、鐵銹斑塊、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節(jié)或多節(jié)。
款識:至今未見
圖:荷花桂魚圖花瓶
明代
造型:渾樸、敦厚。線條圓渾柔和,構(gòu)圖以弧線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
胎質(zhì):胎骨較細(xì)膩(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較緊,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較之元代器體要薄而靈巧,部分好的官窯器上能見枇杷紅。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為樞府釉),釉質(zhì)肥厚滋潤,給人以含蓄的感覺,甚至是玉的感覺,有古典美感。后期:白度相對增強,釉質(zhì)較肥厚,光澤不太強,釉色給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覺。紋飾:用筆豪放,生動。題材廣泛,取于自然,多寫意,少寫生。有人為意識,但仍以自然為主。
青料:國產(chǎn)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頭青)、石子青、進口蘇麻離青。
燒制工藝:常見窯紅。釉底有縮釉、窯縫。罐類多見接口,器足根尖如鯽魚背。多為釉底,少見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細(xì)膩光滑。
款識:始于永樂。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書款,陰、陽刻款等,楷、篆均有。
清代
造型:輕巧、靈秀。線條挺直生硬,構(gòu)圖以直線為主,大件較多。
胎質(zhì):胎質(zhì)較堅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謂中國真正的瓷器),胎質(zhì)細(xì)膩,胎色較白,器體較薄,很少見有枇杷紅的。
底釉:底釉發(fā)白略泛青,給人以光亮的感覺(康熙、乾隆最白,所謂漿糊白)。釉質(zhì)細(xì)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澤耀眼,有點刺眼,不夠含蓄。
紋飾:用筆纖細(xì),嚴(yán)謹(jǐn)。構(gòu)圖較圖案化,甚至是拘謹(jǐn)刻板,較多人為意識。題材多仿古,以吉祥類圖案為主。
青料:國產(chǎn)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藍。
燒制工藝:少見窯紅,縮釉。琢器基本不見接口,器足根圓渾如燈草根。不見澀圈,多為釉底。少見跳刀,粘砂痕。
款識:歷朝均有,款式多樣,有青花書款,陰、陽刻款,楷、篆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