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周總理就說要研制汝瓷,恢復失傳了900年的傳統(tǒng)工藝。汝瓷能有如此高的地位,與第一代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密不可分。”提起汝瓷的發(fā)展,孟玉松老人感慨萬千。
為了恢復汝瓷,1970年初,汝瓷的故鄉(xiāng)臨汝縣(現(xiàn)汝州市)籌建了一個汝瓷廠,懂技術而且具備相當文化水平的孟玉松,被縣政府臨時抽調到了廠里,成了第一批汝瓷研究人員。那時,孟玉松已經(jīng)有了兩個孩子。為了不負重托,孟玉松手里扯著大兒子,懷里抱著小兒子正式上班。當時的汝瓷廠,設在郊區(qū)的狼爬嶺上,條件很簡陋,連職工宿舍都沒有。每天上下班的孟玉松,都是扯著大兒子,背著小兒子往返,大部分路程都是步行。
條件是艱苦,但孟玉松沒放棄,為盡快掌握汝瓷制作工藝,她從研究古代官窯遺址入手,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外部條件開始一步步摸索,幾乎走遍了汝州所有的窯址,終于摸清了汝瓷的配方,并最終在多位國內(nèi)知名專家的指導下,掌握了汝瓷燒制過程中的諸多環(huán)節(jié)。1983年,孟玉松自己燒制的天藍釉汝瓷得到了國內(nèi)權威汝瓷專家的一致認可。
【瓷情】 將宮廷汝瓷配方全公開
天藍釉汝瓷研制成功后,孟玉松又有了新的目標:北宋宮廷汝瓷。毫無疑問,這種產(chǎn)品是汝瓷頂峰期的代表作,一旦研制成功,意義深遠。
為研究真正的北宋汝瓷,孟玉松沒少往北京故宮博物院跑。1986年,在征得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同意后,孟玉松第一次把一件“非展品”的北宋汝官瓷拿在了手里。由于害怕回去后忘了釉色,她買了兩塊和宋汝官瓷顏色接近的布料。
之后的孟玉松,通過釉色配比調整,反復燒制,一種純凈的天青色釉色終于出現(xiàn),這就是天青釉。后經(jīng)北京專家多次修改,終于試制成功。孟玉松沒把成功據(jù)為己有,無償將胎釉配方和燒制規(guī)律公布于眾。她說:“汝瓷工藝是國家文化的一部分,讓更多人了解,才能更好把它保存下去。”
【瓷善】 拍賣至愛支持慈善
汝瓷研制廢寢忘食的孟玉松,對生活更是愛心滿懷。
2007年,中國慈善協(xié)會在香港舉辦慈善拍賣會,退休多年的孟玉松捐獻的一件名為“淑女瓶”的汝瓷,以1.8萬元的價格成交。
“這次拍賣會是為婦聯(lián)籌措善款的。”孟玉松說,這是她制作、收藏多年的藏品。“雖然失去了一件心愛的藏品,但能幫助到有困難的人,我就感覺到很快樂。”
汶川地震時,孟玉松看著電視、報紙上的新聞,流著淚交代孩子幫自己為災區(qū)捐款。之后自己又先后三次捐出了總共近萬元。
其實孟玉松的愛心,一直從未間斷:生活貧困的老人,她會伸手援助,貧困學子她也會伸手援助……老人說,這緣于她剛上班時,她兒子有一個同學很聰明,后來因家窮輟學了,孟玉松感到惋惜,但當時自己也無力資助這個孩子。“現(xiàn)在條件好了,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想幫一幫”。
至于資助過多少孩子,老人說自己也記不清,沒算過數(shù)字,她認為做慈善是誠心之舉,要是都記下來,就有點圖虛名了。
【瓷志】 愛與奉獻永無止境
1996年,孟玉松退休,享受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譽為汝瓷大師的她沒有離開汝瓷,仍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造型,改良新的釉色的配制,“我還有信心、有能力讓汝瓷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變得更完美。”
如今,已經(jīng)70歲的孟玉松,很多時候仍親自塑形和燒制。作為河南省唯一一位存世的有陶瓷藝術大師職稱的汝瓷傳承人,孟玉松還在為汝瓷默默地奉獻著。老人最后告訴記者,自己感到最欣慰的是,子女也在努力地學習著老人的手藝,不至于讓這重現(xiàn)世間的藝術再次失傳。“做汝瓷好比做人,只有靜心、盡心,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做慈善也是如此,不必刻意為之,時刻惦記著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能出力的時候盡力而為,這就是最好的慈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