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雕界,只要提到范同生,都公認他有“兩把刷子”。“一把刷子”是俏色雕了得。不僅雕功一流,而且能完美地利用玉石的天然色澤紋理,因材施雕,創(chuàng)作出貼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手中一塊塊各具特色的籽料紛紛在他的刀下?lián)u身變成了世間獨一無二的天合之作。另“一把刷子”則是范同生的傳統(tǒng)繪畫功力。毫不夸張地說,范同生是蘇幫玉雕大師中最癡迷于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玉人。他的工作室也因此而與眾不同。墻上懸掛的是范同生自己畫的水墨作品,桌上除了玉石和玉雕必備的工具外,還有畫家必備的水墨紙硯等全套文房用具。
扎根江南煙雨中
范同生仍記得兒時的夢想就是立志要考中央美院,要在中國最高等的美術學府深造。奈何造化弄人,中學畢業(yè)后,范同生前后歷經了13年的波折,期間三次報考中央美院,卻三次名落孫山。那些年,為了生存,也為了給自己攢學費,學個一技之長對于當時的范同生來說似乎是最好的出路。正巧當時河南老家的玉雕廠在招人,范同生就選擇了玉雕這門手藝。冥冥之中,范同生的命運之輪開始緩緩轉動,不過他并不知道,命運對他的磨礪卻才剛剛開始。
在立志報考中央美院的那13年間,范同生先后在老家河南的玉雕廠和蘇州的私人玉雕作坊當過學徒;為再考中央美院添磚加瓦而選擇在天津脫產學雕塑,并用2年時間學了別人5年的課程;之后為了多攢些學費,下深圳做過玩具雕塑;上廣州干過陶瓷雕塑……期間到底吃過多少苦,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是再苦、再累,范同生也沒有放棄兒時的夢想,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在廢舊的紙上練習寫字、畫畫。直到第三次名落孫山后,兒子要上小學了,需要的費用與日俱增……思考再三,為了兒子,范同生最終選擇回到當初闖蕩的第一個城市——蘇州,干回玉雕老本行。“走南闖北那么多個城市,感覺只有蘇州那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煙雨最契合我骨子里的東西。”
刻刀帶著畫筆
兜兜轉轉13年,范同生最終選擇了蘇幫玉雕作為以后人生的發(fā)展方向。正是出于對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執(zhí)著,范同生開始有意識的把水墨畫的表現(xiàn)技法一點點融入了玉雕的世界。“水墨畫是傳承了上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玉雕的歷史則更長達7000年。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只是被很多人忽略了。所以我后來沉下心來做玉雕的時候就在想,既然都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什么不能把它們有機地融合起來呢?”有了這種想法后,范同生的作品開始逐漸出現(xiàn)質的轉變。他的作品慢慢跳脫了玉雕的傳統(tǒng)范疇,開始出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藝術中工筆、兼工帶寫以及大寫意的各種表現(xiàn)技法。
此時的范同生,如同打通任督二脈的習武之人,通了。畫畫和玉雕這兩個看起來似乎毫不相干的職業(yè),在范同生的眼里有了重合。各種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料子就好比不同品牌的宣紙,而玉雕所需的各種工具就好比不同材質、型號的畫筆。如同傳統(tǒng)水墨畫,講究畫的意境,需要靠墨的濃淡來表現(xiàn)。而玉雕的意境則可以通過剛柔并濟的線條以及圓雕、內雕、外雕等多種雕刻手法來體現(xiàn)。因此其創(chuàng)作的很多作品雖然個頭不大,但意境深遠,回味無窮。
借了“東風”借“西風”
近兩年來,隨著傳統(tǒng)文化回歸熱潮的不斷興起,玉石藝術品消費市場日趨興旺。但一方面現(xiàn)在玉雕作品大多題材相同,缺少創(chuàng)新,讓人開始審美疲勞,另一方面由于玉料的不可再生性,上好的玉料價格一路攀升,上等玉料正在逐漸枯竭。針對玉器市場的現(xiàn)狀,一部分當代玉雕師們開始打破傳統(tǒng),改變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充分挖掘普通玉料的潛在藝術性。事實上,真正的天然玉石中,內有水線、裂紋等瑕疵和雜質是正常的。只要能夠充分利用玉石的結構、色彩等特征,將主觀的人文構思和創(chuàng)意在玉石上表現(xiàn)出來,并使兩者達到和諧統(tǒng)一,使瑕疵與雜質完美地融入作品之中,就是一件好的玉雕作品。
范同生深刻的領會到這一點,所以他一直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刀起刀落,不允許有敗筆。這不僅需要創(chuàng)作者擁有精準的眼力,更需要創(chuàng)作者每一刀都要有足夠的魄力、帶著決絕,刀刀見“血”。在范同生看來,這也正是玉雕的魅力所在。為了讓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情趣,更富時代感,范同生在把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意境和表現(xiàn)形式融入玉雕創(chuàng)作之后,又開始嘗試著把西方的雕塑藝術也融入到玉雕的世界中來。在吸收西方雕塑技法、布局的同時,也注重表現(xiàn)傳統(tǒng)水墨畫所強調的意境,并力求保持玉雕的傳統(tǒng)韻味。不唯古,也不一味求新。
榮獲2011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 金獎的作品《學業(yè)有成》,就是范同生目前藝術風格的最好濃縮。作品乍一看,有西方濃郁的雕塑味道。但仔細審視,卻能品味出玉雕所獨有的傳統(tǒng)韻味。整件作品從外觀來看是一只皮鞋,玉料前端的雜質被雕成了鞋頭,用來表現(xiàn)因長途奔波而沾染上的泥土;鞋上飄落的一片樹葉表現(xiàn)了學子的寒窗苦讀;鞋子里結了一張蛛網(wǎng),既代表了奮斗過程中所經歷的滄桑,也有中國傳統(tǒng)寓意喜從天降之意,代表著經過磨礪而最終修成正果。作品采用整塊玉雕制而成,長約22厘米。在中國玉雕的傳統(tǒng)文化中,鞋與學諧音、葉與業(yè)諧音,故該作品取名為《學業(yè)有成》。既可理解為求學成功之路,也可理解為奮斗成功之路。它同時也是范同生前40年奮斗經歷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