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庫中國訊 《長物志》中記錄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盞?梢哉f是我國古代茶盞工藝最完美的代表作!堕L物志》說:“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zhì)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三足茶盞世屬罕見。明宣宗的茶盞形狀實在怪異,可見明代陶藝人思維活躍,有所創(chuàng)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則喜用壇形茶盞,時稱“壇盞”。明世宗的壇盞上特別刻有“金箓大醮壇用”的字樣。“醮壇”是古代道士設(shè)壇祈禱的場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齋醮餌丹藥”。他在“醮壇”中擺滿茶湯、果酒,經(jīng)常獨自坐醮壇,手捧壇盞,一面小飲一邊向神祈求長生不老?墒沁@種迷信并沒有使這位皇帝長壽,年僅59歲就駕崩了。
圖:9頭手繪春日訪友青花功夫茶具套裝-功夫茶具
據(jù)史料記載,明代貴重的茶盞主要有“白定窯”的產(chǎn)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窯,這種窯瓷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窯瓷茶盞上有素凸花、劃花、印花、牡丹、萱草、飛鳳等花式。又分紅、白兩種。時人辨別白定瓷的真?zhèn),主要從是否白色滋潤,或見釉色如竹絲白紋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稱“粉定”,亦稱“白定”。盡管白定窯茶盞色白光滑滋潤,但是在明朝白定窯茶盞始終是作為“藏為玩器,不宜日用”。為什么這樣一種外表美觀的茶具不能作為日用品呢?原因很簡單,古人飲茶時,要“點茶”而飲,點茶前先要用熱水燙盞。使盞變熱,如果盞冷而不熱的話,泡出來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響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盞的缺點是“熱則易損”。即見熱易破裂,可謂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為精品玩物收藏品。
碗,古稱“椀”或“盌”。先秦時期,又有“榶盂”一名。《荀子》說:“魯人以榶,衛(wèi)人用柯”(原注:盌謂之榶,盂謂之柯)。《方言》又說:“楚、魏、宋之間,謂之盂。”可見椀、盌、榶、柯都是一種形如凹盆狀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稱“盂”,F(xiàn)代人習(xí)慣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開了。
在唐宋時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飯用的更小,這種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詩詞中有許多反映。諸如唐白居易《閑眼詩》云:“晝?nèi)找徊筒鑳赏,更無所要到明朝。”詩人一餐喝兩碗茶,可知古時茶碗不會很大,也不會太小,見韓愈《孟郊會合聯(lián)句》說:“云紜寂寂聽,茗盌纖纖捧”。纖纖多形容細。依此說,唐代茶碗確實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圓形。
茶碗也是唐代一種常用的茶具,茶碗當(dāng)比茶盞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飯碗,當(dāng)是一種“纖纖狀”如古代酒盞形,從詩詞來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飲茶,以茗享洗詩腸的那般豪飲,從側(cè)面反映出古代文人與飲茶結(jié)下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