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收藏陶瓷器10余噸,唯一一次出手就賣了4000元,每當展示藏品,武漢民間收藏家余長庭很有滿足感。鮮有人知的是,一二十年前四處可見的米缸、油罐等馬口窯陶器,目前在藏品市場炙手可熱,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湖北民間器皿,目前在我省收藏界還鮮有人涉足,更談不上系統(tǒng)收藏。
瓷器收藏家撿來十幾噸“寶”
走進余長庭家的第一感受,用瓷器“倉庫”、“博物館”等詞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滿屋子寶貝令人應接不暇,不知該從何看起。
他家里幾乎處處都摞滿了大小紙箱,里面的陶瓷藏品都用報紙精心包裹。大件或不完整的碎片,都散落在臥室、書房甚至陽臺、廚房的過道里,以及茶幾、電視柜、飯桌上。
整理著稍顯凌亂的一屋子藏品,余長庭成就感十足。他的陶瓷殘件、瓷片藏品從漢代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不涉及。
48歲的余長庭從事制冷設備的銷售,其職業(yè)與收藏毫不沾邊,涉足瓷器收藏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看著四處可見的精美陶瓷碎片,“當時只是撿著好玩”。隨著收集的瓷器越來越多,2003年他才開始了正式有序列地收藏,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
哪里舊房子拆遷,余長庭就走到哪里,長年累月,他也練就了一番本領(lǐng),一車渣土是否有瓷片,他一眼就能看出來,以至現(xiàn)在外出都形成了習慣,“哪里堆著一堆土,我就開始留意觀察”,連外出旅游也不例外,“別人看的是風景,我看的是哪里有被人丟棄的碎瓷片”。
余長庭稱,這些年來他的陶瓷器類藏品應該有上10噸,這還是十分保守的數(shù)字。目前,他家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放在老家的房子里,有專人看管。
與許多收藏家的以藏養(yǎng)藏相比,余長庭收藏至今只無奈向朋友出手過一次藏品,雖然只是一塊長沙窯小碎片,且對方出了4000元,但他至今仍念念不舍,“這些都是不可復制,不可再生的藝術(shù)品”。
想為我省特產(chǎn)陶器安個家
在眾多陶瓷器藏品中,馬口窯是余長庭最有感情、也是擁有相當數(shù)量的的一部分藏品。因為它是土生土長的湖北民間陶器。
這些陶器在余長庭的家中也得到了特殊的優(yōu)待,全部住在了他的書房的特制木架上。摸著一個個壇、缽、罐、缸,余長庭如數(shù)家珍。這些一二十年前居民家中四處可見的陶器,曾用來裝米裝油,現(xiàn)在卻被一一淘汰。
這些陶器中,有最為普通的光面陶罐、有裝飾花紋的釉罐、外表鏤空帶有內(nèi)膽的,還有兩個為一組的套罐,目前已形成了一個較為連貫的體系。
余長庭介紹,這些陶器曾與每家每戶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隨著塑料制品的出現(xiàn),才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這些帶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寶貝”,不少都被人隨意丟棄,當垃圾處理。
收藏這些“寶貝”,最初除了朋友們的不理解,甚至妻子也提出過強烈反對,因為十幾噸的藏品太占地方,但在余長庭看來,它們件件都意義非凡。余長庭說,收藏馬口窯純屬愛好,從未有過變錢的想法。
據(jù)了解,目前系統(tǒng)收藏馬口窯器的藏家并不多。擁有如此豐富的藏品,余長庭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將這些藏品找一個地方進行展示,好好給它們安個家,讓喜歡的人可以一起交流學習。
觀點
專家:馬口窯應有一席之地
我省馬口窯權(quán)威專家、湖北美術(shù)學院雕塑教研室主任李正文教授告訴記者,馬口窯的古遺址位于我省漢川市馬口鎮(zhèn),該窯起源明代隆慶年間傳承400余年。后因抵擋不住塑料用品的興起和精美瓷器,而逐漸衰落。
馬口窯燒出的陶器除了少數(shù)定件,一般是壇、壺、缽、罐、缸、盆、烘爐等民間日用器皿。李正文介紹,該窯陶器各個時期均有明顯特征,如明代強調(diào)科舉制度,該時期的陶器代表作多有“狀元及第”、“五子登科”等元素,隨后的清朝“十八學士”、“壽”,再到后期的“口號壇”,文革期間的“樣板戲”等均一一在陶器上得到體現(xiàn),“是跟著時代走的窯口,系統(tǒng)連貫性非常強”。
李正文說,馬口窯陶器與老百姓的紅白喜事均息息相關(guān),是各時期社會特征的真實寫照。關(guān)于馬口窯的研究,一直處于空白,近來年才有了一定的進展。令人欣慰的是,馬口窯的成型技術(shù)也已被納入我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這些民間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用品,如今正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成為收藏者們的香餑餑。李正文說,前些年,一個完整的馬口窯陶器僅數(shù)元錢一件,曾被外地買家整車整車地拖走,而今品相完整的、造型較好的馬口窯陶器被賣到三五萬,甚至十多萬已是常事。
不久前,周南文化沙龍總策劃饒學鋒邀請熊勝華、李正文、劉謙定等專家學者,對馬口窯進行了專題探討。專家們一致認為,作為長江中游江漢平原中最為重要的窯口之一,也是全國民窯中延續(xù)時間最長的窯口,龐大的藝術(shù)品陶器舞臺,馬口窯陶器應有一席之地。
余長庭收藏的馬口窯器皿有十幾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