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礁I號”沉船船板清洗
中新海南網(wǎng)11月18日電 海南省博物館15日開幕的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特展吸引不少觀眾。18日,海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向觀眾詳細介紹華光礁I號船體及出水瓷器的保護修復。
據(jù)介紹,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歷經(jīng)2007、2008年兩次水下考古工作,共發(fā)掘出沉船船體511塊、水陶瓷器近萬件、一些鐵器以及少量銅鏡殘片。
海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符燕向記者介紹說,沉船船體大部分船板長度在5、6米以上,最長的達14.4米,寬度在30厘米以上,最寬的超過45厘米。船體構件體量大、數(shù)量多、形態(tài)復雜,船體構件除龍骨等一部分保存相對完整外,其他船板糟朽程度不一,有些船板腐朽比較嚴重,一碰就會碎裂。
陶瓷器近萬件。由于華光礁基底主要是一些珊瑚、軟體動物和鈣質生物沙。這些器物常年受海水浸泡和生物影響,部分陶瓷器表面已形成堅硬致密難以去除的石灰質、石膏質凝結物,有些表面還有鐵質凝結物,不少器物有嚴重的殘缺和破損,其中有七千件基本完整的器物目前急需保護。
鐵器均有不同程度的銹蝕、疏松、脆裂現(xiàn)象,表面覆蓋物以白色鈣質層和紅褐色鐵銹層為主。
據(jù)悉,國家文物局對“華光礁I號”沉船船體及出水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專門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以下簡稱遺產院)編制沉船船體及出水文物保護方案。2011年3月遺產院編制完成了《華光礁I號出水木船保護方案》(I期)、《華光礁I號出水陶瓷器脫鹽及保護修復方案》和《華光礁I號出水鐵器保護方案》。2011年4月15日國家文物局通過了上述三個保護修復方案。
海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賈世杰稱,“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物理、化學、藝術、歷史、考古學等知識都要懂,保護就是保持文物當前狀態(tài),修復是將壞掉的文物恢復到以前的樣子。保護的時候用一些處理手段,比如表面清理、填充加固和封護等,目的都是減緩文物的腐蝕或者老化過程。”
據(jù)介紹,沉船船體保護工作從2008年12月沉船船體運至海南省博物館后就開始了,專家對沉船保護進行技術指導。2009年1月海南省博物館根據(jù)專家意見,將全部船板入水浸泡脫鹽保護處理。
目前博物館工作人員定期換水,定期對水樣測定電導率,以觀察脫鹽效果,同時加入防腐劑以防止船板腐蝕。2011年博物館對脫鹽池進行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改造,提高沉船船板脫鹽效率。
海南省博物館工作人符燕介紹說,“華光礁I號”沉船船體構件體量大、數(shù)量多、殘損程度高,保護修復的難度大,需要分船體構件脫鹽、脫水定型、復原安裝三個階段實施。目前所做工作為開展船體構件脫鹽工;建設海南省博物館木質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對脫水定型工作開展進一步研究。
對陶瓷器的保護修復,海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華光礁出水陶瓷器表面多為石灰質、石膏質等沉積物,需要用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來去除其表面凝結物。陶瓷屬多孔材料,當陶瓷文物浸沒于海底時,海水中可溶性鹽類也會積聚于陶瓷中,溫濕度的變化會對陶瓷器造成傷害,應用去離子水浸泡和超聲波脫鹽等方法給予脫鹽,然后對殘破的瓷器進行粘接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