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起“瓷畫”,人們就會想到瓷都景德鎮(zhèn),因為長期以來瓷藝精品僅出自那里。然而,近年來,南通的瓷畫異軍突起,在2012年10月26日-30日于煙臺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中國第七屆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通派瓷藝創(chuàng)始人顧平生送展的兩件瓷畫精品——《鐘馗雅趣圖》和《觀音菩薩造像》均獲金獎。
南通瓷畫從無到有,僅短短20年歷史,竟能一舉登上全國瓷藝高峰,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而創(chuàng)造這一奇跡的是一位中學退休教師,其在“知天命”時才正式開始學習和從事瓷畫創(chuàng)作和制造,這更是一個傳奇!
聽說顧平生即將于本月底趕赴法國巴黎,參加由國家文化部外事處組織的中國民間藝術品展銷會,記者專門采訪了這位中國民間工藝家、通派瓷藝創(chuàng)始人。
機緣喚回少年夢
1938年出生的顧平生于通師、師專畢業(yè)后,始終在中學任語文老師直至退休。
顧平生從小喜愛畫畫,上小學時曾在團市委少年部組織的繪畫組與范曾、顧樂夫等小伙伴一起接受專業(yè)培訓、外出寫生、交流繪畫心得。那時,他特別癡迷于瓷畫,常常在家里反復品賞著瓷茶杯、瓷花瓶上的字畫,揣摩那圖畫是如何繪進去的,于是一個美夢產生:長大以后要造出最美的瓷杯、瓷盤、花瓶……
然而,在當時社會的人生價值取向影響下,身為貧寒市民的父母讓他走上了一條平穩(wěn)實在的人生之路——考師范,當老師。
上世紀80年代初,國畫大師范曾為回報家鄉(xiāng)南通,親繪十八高僧圖并請北京工藝品廠制成瓷磚,擬布置于狼山廣教寺法乳堂,以為名寺增輝。為了保證瓷畫質量,范曾特請南通市派員到北京工藝品廠監(jiān)督燒制,并提名其少時畫友顧平生參加。顧平生接到借調通知頗感驚喜,立即隨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周文甸同志赴京。在工藝品廠,他第一次看到了瓷畫制作的全過程,終于解開了心頭幾十年的謎團;王府井工藝品店更讓他大開眼界。一股強勁的熱流頓時涌上心頭:這樣的瓷畫我們南通人為什么不能自己做出來?于是,一個圓夢的計劃就在他頭腦中蹦出來了。
顧平生說干就干。然而,那時他已是年近五十的人了,要從頭學起、白手起家談何容易,況且承擔的教學任務又很重。但他以非凡的決心和毅力開啟了創(chuàng)業(yè)征程。第一步自然是拜師學藝。他利用節(jié)假日,多次自費遠赴瓷都景德鎮(zhèn)尋訪名師,拜當地最有名的名間藝人鄭師傅為師。鄭師傅被這位老教師的好學和誠心感動了,答應收他為徒,帶他到制作現(xiàn)場,觀摩從設計、選白胎、勾輪廓、打彩底、印稿、立線、上釉到燒制加彩的各道工序,并手把手地指導他實踐,毫無保留地把獨家經驗傳授于他。由于顧平生的虔誠學藝態(tài)度和對藝術的獨特領悟力,他斷斷續(xù)續(xù)用了一年多時間,掌握了平常人需要多年才能學會的全套技能。
自覺有充分的把握后,顧平生就在景德鎮(zhèn)購置了油墨、瓷粉等瓷畫制作設備回來,隨即利用業(yè)余時間悄悄地在家里試制起來�?墒�,雖嚴格按照師傅所教的制作工藝和方法去做,卻怎么也制造不出像樣的瓷畫,不是瓷器燒裂了、字畫烤變色了,就是瓷面碳化了。在攝氏800度高溫的爐子旁,他汗流浹背地反復實驗,結果都是失敗,他只得再去請教鄭師傅。然而,鄭師傅也覺得疑惑不解,說不清問題出在哪兒。就在其“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在一次與范曾大師聊起自己的困惑時,大師提示道:是不是南通與景德鎮(zhèn)自然條件不同的緣故所致?南通地處沿江沿海地帶,空氣濕度比景德鎮(zhèn)地區(qū)高很多,烤瓷的火候也應該有所不同。顧平生覺得茅塞頓開,便一次又一次試著用不同的火候去烤,每隔幾分鐘,就記錄一下爐內即時溫度,經過幾十次試驗,終于燒出了理想的瓷畫,并摸索出了烤出瓷畫精品所需的濕度和相關溫度數據。
顧平生精益求精,既尊重傳統(tǒng)技藝,又能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他關注和學習、吸收、運用歐洲、韓國、日本等國家的當代先進制瓷技術,大膽地采用電腦掃描印稿、用新材料聚氨酯薄膜噴墨制版等新工藝,力求在質量和藝術效果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趕上甚至超過瓷都產品的水平,產品品種也從杯、盤、碗、筆筒等小件拓展到瓶、匾、磚、大型瓷板等大制作,逐漸形成了品種比較齊全、有自己鮮明個性的通瓷特色。
珠聯(lián)璧合成一派
在瓷都瓷畫數百年獨霸天下的情況下,要形成行內公認的新流派是極其困難的。那么,通派瓷藝是如何為瓷畫界認可的?顧平生認為,瓷畫是瓷器文化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瓷畫要形成一派,既要有瓷藝的特色,又要有高級繪畫的特色,二者缺一不可。
其實,當初顧平生并沒有也不敢想象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流派,“通派”完全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初,顧平生制作瓷畫所需的書畫稿,都是就地取材,先后選用過劉子美、戚豫章、張晏等南通書畫家的作品,南通人看了產品后感到特別親切,格外喜歡,于是,顧平生就決定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在本市漸漸有了些影響。
1993年,范曾來南通,顧平生趕到他下榻的南通大飯店,送上剛用大師畫作《遠客來歸》烤制的大瓷罐和茶杯,范曾瞧了又瞧,發(fā)現(xiàn)瓷藝為自己的作品明顯增光添彩,連連贊美,隨即表示,樂意讓顧平生用他的畫作做成瓷品,并很高興地留下他所帶的《神童寵犬》《義犬圖》兩幅畫的原件讓其制作。顧平生用這兩幅畫精心烤制,甫一面世,即受到熱捧,被許多瓷畫愛好者、收藏者視為難得的珍品,影響之大,出乎意料。顧平生深感,用大師名畫制作瓷畫,藝術價值可以倍增!
從此,顧平生主要用范曾的作品制作瓷畫,每年都要赴京給范曾送上用他的畫制作的瓷品,請其評判,同時退還原畫,再取大師的新作。范曾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這位摯友的執(zhí)著和誠信,先后主動給他題了《淳厚》《誠信之品》《誠耕齋》等墨寶,既充分肯定、贊揚顧平生的人品,也讓顧平生成了無償獨享其作品版權的瓷藝家。 2000年上海城隍廟華寶樓隆重推出了顧平生以范曾畫作《龍》制作的系列陶瓷藝術品,滬上數家媒體競相報道,觀賞者、購買者絡繹不絕。“通派”瓷畫——南通人瓷藝與南通人畫藝的完美結合的名聲從此便叫響了。
面向尋常百姓家
顧平生告訴記者,瓷畫過去只是極少數高雅的有錢人品玩收藏的藝術品,社會需求相當有限。今天,隨著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對瓷畫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長。瓷藝潛在的最大市場,就是平民百姓日益增長的藝術需求。當前,尋常百姓最喜歡既具有藝術觀賞價值又具有日常使用價值、物美價廉的瓷藝產品。他就是針對這一實際需求來設計和制造瓷畫產品的,讓“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向“尋常百姓家”。
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經濟大潮也涌進了校園,學校領導和教師們一致鼓動顧平生領頭創(chuàng)辦生產瓷藝產品的校辦廠,并表示由教職員工自愿出資。顧平生心動了,于是,以顧平生為廠長的“南通健雄工藝陶瓷廠”很快注冊誕生。
顧平生覺得,目前老百姓愿意掏錢買的瓷藝產品,主要是既能作日常生活用品、又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價格僅比同類瓷器略高的茶杯、壽碗、筆筒、瓷盤等。繪有名家字畫或烤上使用者名字、肖像、紀念事件字樣的個性產品,價格又僅比普通的瓷器略高一點,應該好銷。他堅持“以需定產、薄利多銷”方針,很快,訂單就紛至沓來。
有競爭,才有動力;有比較,才能進步。顧平生在瓷畫市場不斷擴展的同時,積極選送作品參加全省、全國的工藝品博覽會、展銷會。 2010年,在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他制作的由范曾作畫的作品《神女伏虎圖》榮獲銀獎。經過兩年技藝上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他終于在2012年第七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榮獲兩項金獎。
誓讓國粹耀五洲
國外友人的一番評價,讓顧平生萌生了“走向世界,弘揚國粹”的念頭。一次,中日友好協(xié)會原主席伊藤般展老先生看到了顧平生的瓷藝產品后,兩次特地從日本寄來長信,滿腔熱情地贊美顧平生制作的烤有范曾畫作的花瓶、茶杯,評價說“這是杰出的、獨一無二的高級瓷品”。顧平生深受鼓舞,自信大增,眼界也變寬了:作為國粹之一的中國傳統(tǒng)瓷藝早就在全球享有盛譽,我們應當發(fā)揮優(yōu)勢,努力把中國當代瓷藝產品推向世界!
2009年9月,上海世博會前夕,組委會舉辦了紀念品設計大賽。顧平生覺得這是走向世界的良機,精心制作了以范曾大師兩幅虎年新作烤制的《虎子》瓷盤和瓷板、《神女伏虎圖》瓷板,一舉獲得三項優(yōu)秀獎,成功入選上海世博會紀念品盤子。緊接著,他又接到3萬只世博會紀念品訂單,立即夜以繼日地按要求趕制,同時又烤制大型瓷板油畫《琵琶女》、瓷板國畫《麗人行》等展品。3萬件通瓷藝術品走向了世界,并雙雙榮獲世博精品獎。
2011年1月,顧平生應邀參加新加坡2011年第十八屆“春城洋溢華夏情”文化旅游活動,第一次走出國門展銷通瓷藝術品。在來福士商城展銷現(xiàn)場,通派瓷藝工藝品受歡迎的程度,完全出乎他的預料,他后悔此前估計太保守了,同時又高興地看到,自己的極具中國文化元素的通派瓷藝工藝品走向世界是沒有問題的,前景廣闊。2012年1月,他又參加了第十九屆“春城洋溢華夏情”文化旅游活動,帶去了比上次更多的瓷藝工藝品,結果還是很快被各國游客搶購一空,其走向世界的信心也更足了。
近來,顧平生正在緊張準備著帶往巴黎的產品。 2011年,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與上海開展了對口年度合作,根據文化部安排,將于今年2月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2013海外“歡樂春節(jié)”·“走進中心過大年”——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顧平生是少數被特邀的民間工藝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