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園(1937年出生——2013年去世)湖南澧縣人,1962年大學畢業(yè)。馳名中外的陶瓷考古專家,1965年即開始在景德鎮(zhèn)陶瓷館從事陶瓷考古工作。1987年任景德鎮(zhèn)陶瓷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同年,獲得由國家科委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9年至今任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7年至2004年任景德鎮(zhèn)市政協(xié)副主席,2001年獲得國家文物局頒發(fā)的“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2002年獲得國家勞動人事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授予的“全國文物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稱號。上海復旦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南昌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1983年先后應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國立弗利爾美術館、德國海德堡大學等單位之邀,作專題學術講座數(shù)十次。主要著作有《宋元芒口瓷器與覆燒工藝研究》、《元青花特異紋飾和將作院所屬浮梁磁局與畫局》、《蔣祁“陶記”著作時代考辯》、《高嶺土史考》和元官窯以及明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官窯研究專著。
劉新園70年代初開始一直以景德鎮(zhèn)古陶瓷為研究對象,對五代——近代陶瓷以及有關問題展開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以出土考古資料和文獻史料相結合,在陶瓷工藝、藝術、經濟領域以及文獻考證等方面取得重要的成果。最具影響的論著有:
《宋元芒口瓷器與覆燒工藝研究》一文第一次復原已經消逝六百多年的裝燒技術,并闡述該技術的經濟意義及產品的造型結構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這篇論著一直是我國研究宋瓷的學者們征引最多得論著。
《元青花特異紋飾和將作院所屬浮梁磁局與畫局》一文(日本《貿易陶瓷》以中、英、日三種文字合刊發(fā)表),第一次揭示舉世聞名的青花紋飾由將作院下的畫局設計。被日本金澤大學教授左左木達夫譽為“富于魅力的考證”。
《蔣祈“陶記”著作時代考辨》一文(在中華書局《文史》雜志發(fā)表),第一次考證歷來被人們看成元人之作的《陶記》為南宋著作。被日本著名元史權威愛宕松男博士以五萬余言專評視為研究中國陶瓷史和南宋史的劃時代的著作。
《高嶺土史考》考證高嶺土在元代始引進瓷胎,確立了瓷石加高嶺土“二元配方法”。景德鎮(zhèn)瓷器在這時才有質的飛躍——由軟質瓷逐步過渡到硬質瓷。該文還考證元代文獻中的“御土”和明代文獻中的“麻倉土”就是高嶺土,而國際通用的kaolin的命名地——高嶺山的高嶺土則開采于明萬歷間。1712年法國神甫殷宏緒著文把它的名稱、形態(tài)與用途介紹到西歐,乾隆后期在國內始成專門術語。此外,還對明洪武、永樂、宣德、成化官窯進行專題研究,并先后在香港、日本、臺灣等地以中、英、日文發(fā)表,產生重大影響。
“當我悄聲進入病房走近劉先生時,只見他渾身插滿七、八根管子,人雖然比平時瘦了些,顯得比較衰弱,但神情卻很淡然。他示意我?guī)退鲋绨蛳蛏献员惆胩砂胱粗。他先向我伸出一根指頭,接著又伸出一根指頭。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俯下身子,耳朵貼近他的嘴邊,他細聲對我說‘十多天沒進一滴水,沒吃一粒米’爾后又指指自己的腦袋說‘人都快崩潰了!’劉先生是個意志力極為頑強的人,不是十分痛苦,他不會說這種話的。由于他長時間沒有喝水,舌頭有些僵硬,說話顯得很吃力,口齒有些不清,為了減少他的痛苦,我盡量不說話,心想只要他盡快好起來,以后有的是時間聊。”——景德鎮(zhèn)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
“11月5日晨打開手機,涌來很多信息都傳遞一個令人不敢相信的噩耗,知名古陶瓷專家、原景德鎮(zhèn)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新園前晚在瑞金醫(yī)院去世。一周前我去醫(yī)院看他,他握住我的手,溫暖而有力,還說等他康復了,一起去看浙博的百硯千姿展。”
——《上海商報》總編輯、收藏家馮學鋒
一
在古代,有種叫“促織”的游戲,說的是婦女一聽到蟋蟀的叫聲,便知秋日已到,離冬天不遠了,于是抓緊時間紡織,“促織”由此而來,說白了就是“斗蛐蛐”。
這種上至帝王下至貧民,無門檻的游戲活動深受唐后各朝的喜愛。可沒有哪個皇帝愿把這事兒當成佳話讓史官記錄,所以正史記載的多是些戰(zhàn)功偉業(yè)。而野史中的記錄由于不具備“官方資質”頗受后人質疑,比如明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對“促織之戲”的瘋狂,《明史》中毫無蹤跡可尋,倒是蒲松齡的小說中常有“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之類的說辭。
要證實朱瞻基確是個“促織天子”必須得有鐵證,這證據(jù)在朱瞻基歸天500多年后被一個叫劉新園的人找到。
1993年初,明代御窯廠東門附近。以劉新園為首的古陶瓷專家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窩狀堆積的青花瓷碎片,復原所得共計十八個宣德官窯蟋蟀罐,其圈足與蓋的內底都書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單行青花楷書款,據(jù)劉新園考證為明代著名書法家沈度所寫或宣德帝朱瞻基御筆。認定這些蟋蟀罐為御用之物的憑證是龍紋罐上繪制的五爪龍,按元、明兩朝的制度規(guī)定,凡飾有五爪龍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因此可以肯定這個龍紋蟋蟀罐必為朱瞻基的御用之物。其他繪有鳳凰、天馬、海獸、珍禽、小鳥、牡丹、瓜果等紋飾的蟋蟀罐,繪畫精美,工藝精良,應為皇宮專用之物。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斗蟋蟀,登基之后他曾經讓一些地區(qū)采辦上等蟋蟀來京,“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甚至“每責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如此愛“促織之戲”,想必蟋蟀罐之類的物件是少不了的,可為什么現(xiàn)存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清宮舊藏1174件宣德官窯瓷器中無一蟋蟀罐?
日歷翻回1455年元月,明宣德帝朱瞻基駕崩,年僅8歲的太子朱祁鎮(zhèn)繼承大統(tǒng)。為防止朱祁鎮(zhèn)效仿其父玩物喪志,荒廢學業(yè),太皇太后張氏頒布詣旨,“將宮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務悉皆罷去,革中官不差”。罷去“玩好之物”直指好斗擅鳴的蟋蟀以及宣德帝為養(yǎng)蟲與斗蟲的需要而命令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的極其精美的蟋蟀罐,“不急之務”是指奢侈品的生產和花木蟲鳥的搜刮,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旨令一下,不僅砸掉了宮中所有的蟋蟀罐,就連那些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制好尚未進貢的蟋蟀罐也被全部打碎深埋地下。
一埋就是五百年。
十八只明宣德蟋蟀罐得以重見天日,它們身上的裂縫雖被粘合卻依舊難掩數(shù)百年的滄桑。
這個揭開宣德帝正史避毀一面的劉新園,是何許人?
1962年,江西大學中文系高材生竟被分配到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教陶瓷史,后來參加了“長江流域考古隊”,配合水利工程建設搞考古,主要在荊州發(fā)掘楚漢墓葬。1965年轉到景德鎮(zhèn)陶瓷陳列館工作,文革期間停止一切考古工作下放農村,之后還在陶瓷廠里當過技術監(jiān)測員。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那時候,沒別的事做,只好研究陶瓷。”
1972年,他正式結束下放被調回景德鎮(zhèn)。那年為了出口創(chuàng)匯,他被臨時召回陶瓷館參加研制仿古瓷。一程姓領導突然來館視察,劉新園負責向其介紹,陳是個大胖子,穿一件“文革”前的將軍呢大衣,袖口都磨破了,顯示他授銜時就是將官,不是“文革”暴發(fā)戶。陳看到一只雍正哥釉瓶,問“這個破了還擺出來?”劉新園解釋:“這件是好的,釉破胎好,叫‘開片’,是由于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一樣造成的。”陳不懂什么膨脹系數(shù),讓劉新園解釋,劉新園打比方說,“一個胖子穿了一件太緊的衣服,動作一大會把衣服撐破。”隨從們大驚失色,程姓領導愣了幾秒后哈哈大笑:“原來是這么回事,這個小子有學問。”
劉新園的幽默能把深奧的學問變得淺顯易懂,這與他湖南漢子樂天、豪爽的性格不無關系。“我只是遇到了一些事,覺得有意思,做了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除此以外我很普通。”這當然是自謙,一件瓷器擺在他面前,不光能說出出處,還能說出國外最近拍賣的價格。一位瓷器收藏者說,“能做到這點不容易,專家只知前者,而藏者則往往只能說出后者。”
二
考古界有“北有耿寶昌,南有劉新園”之說,景德鎮(zhèn)的陶瓷考古無疑是劉新園一生的工作核心,他為此付出了近50年的光陰。2013年11月4日22時11分,劉新園因患胰腺炎、肝炎并發(fā)癥醫(yī)治無效,在上海瑞金醫(yī)院與世長辭。劉新園的離世,對景德鎮(zhèn)的陶瓷考古研究乃至中國陶瓷史而言都是重大一大損失。聽聞他的離世,社會各界紛紛表達緬懷之情。
馮學鋒第一次見到劉新園是在1990年,時值景德鎮(zhèn)首屆國際陶瓷節(jié)。珠山閣展出殘件復原的明清官窯器,當時也沒有博物館的展覽櫥柜,珍貴的復原件就直接放在桌子上,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措施。一個香港口音的來賓顯然是太興奮了,嘴里喊著“洪武釉里紅。”一邊捧起一只大碗,嘩啦,石膏黏結的碗片碎裂了。這時,就見一個高大精健的中年人箭步而出,一把揪住肇事者的衣襟,“別想走!”氣場之強震懾全閣。旁邊陪同的宣傳干事小聲告訴馮學鋒,“這就是劉新園,學問大得很,脾氣也大得很。”
明清御窯廠遺址考古是劉新園的一大豐功,有準確地層年代的考古出土標本和大量復原件,厘清了官窯譜系,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重新認識標示館藏品的標尺。景德鎮(zhèn)考古所出土明代官窯在滬展出時,劉新園一件件如數(shù)家珍,尤其是那十八只全球絕無僅有的宣德官窯蟋蟀罐更是他的至寶。
劉新園秉承“瓜田不納履”的古訓,客居上海后專注于唐宋古硯和高古陶瓷的收藏鑒析,他與馮學鋒也有了比較多的交往。“他有老一代知識分子遺世而獨立的節(jié)操,痛恨專制統(tǒng)治、抨擊愚民政治,鄙夷腐敗學術;他又是一個重情重諾的俠士,作為學生,懷念他的老師范祥雍,筆下深情噴涌,作為老師,景德鎮(zhèn)考古所人人敬稱他師傅;劉老師又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學者,田野考證堪稱全才,博聞強記,詩文典章隨手拈來,令人由衷嘆服其才學。”
品陶齋,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內的辦公大堂。品陶齋就像劉新園的家,品陶齋的同事就是他的家人。我所伏之案,正是他休閑時的練字之桌,對面天井的茶座,仿佛他仍在那喝茶吃飯、談古說瓷。
這里的人都親切地稱他為“劉老師”,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現(xiàn)任所長江建新、副所長李一平兩人都是與劉新園共事三十多年的戰(zhàn)友,他們在工作中的交集遠比其它人更多,他們正坐在長桌對面向我講述那些與劉新園的珍稀往事。
江建新從陶瓷博物館開始就一直與劉新園同事,劉新園任考古研究所所長時,江建新任所長助理、副所長,工作上的點點滴滴都于此刻浮出水面。“那時候他經常工作到很晚,幾乎把品陶齋當成家。當年發(fā)掘宣德官窯時,我們天天討論,每天上下班都一起步行回到位于新德園菜市場的原文化局宿舍。其間會聊怎么解決問題、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以及明天要做些什么事。中午經常不回去就在這買些包子饅頭填肚子。”
十數(shù)年前,就在我們所坐的地方,劉新園接收到新的古瓷實物,他就開始寫資料,有時廢寢忘食到深夜。陶瓷考古挖掘,無不是搶救性挖掘。常常是在三九或三伏天里與時間賽跑。在搶救性考古挖掘中,他們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與施工單位的工作產生沖突。為了搶時間,他們經常24小時在沒有圍墻的考古現(xiàn)場工作,吃住都在工地上,劉新園與其他人都是一樣的同吃同住。當從以噸計的古瓷片中,經過多級分類和系列復原,將古陶瓷重現(xiàn)天日,其中既有古人的智慧,也有今人的血汗。大量的修復工作,通過劉新園的歸納整理成為了學術研究成果。
三
劉新園對待文字的態(tài)度是非常嚴謹、認真的,寫文章字斟句酌,即使需要引用別人已經引用的資料,他也一定要找到原文。江建新就曾多次陪同劉新園到景德鎮(zhèn)市圖書館查找資料原文,從《四庫全書》之類的最原始的文件中找到原文后再抄回來,還要核對,確保無誤后才會寫入文章。一般人或許不會那么較真,只是直接引用文獻,而他會鉆研、“啃”讀史料文獻,把它們吃透、牢記,其一例就是他的著作《蔣祈“陶記”著作時代考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劉新園給當時的市圖書館整理書籍,在大量的整理工作中,他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一本清康熙二十一年的《浮梁縣縣志》殘本,其中有關于蔣祈“陶記”的簡單記載,卻無蔣祈所在的具體年代。而清乾隆年間的縣志則載稱蔣祈“陶記”為元人之作。通過對這本縣志殘本的深入研究,劉新園第一次考證蔣祈并非元人,實為南宋。
與劉新園共事三十余年的李一平表示,考古著書并非易事。劉新園提出新觀點,不僅要拿出實物,還要有史料、文獻為證,這就需要沉下心研究當時的官隸制度、稅制、裝燒工藝、行政區(qū)域,研讀大量史書。以行政區(qū)域為例,劉新園就“考”出浮梁縣在元代時并不稱縣,而是州。
劉新園的投入與專業(yè)并不僅是公事,但凡他喜歡的,他就一定能整出點動靜,諸如書法、太極。他愛打太極拳,卻是無師自通,全靠對著書本研究。僅這樣,他成為太極拳愛好者中的高手,他的太極推手幾乎難尋對手。有時與眾人說話說得好好的,只要想到哪個動作,他當即就會不顧場地地練起來。
書法則是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的休閑,在品陶齋的長桌上鋪滿舊報紙,文房四寶一放,大筆一揮即成江湖。為避免浪費,他從不用好紙練字,無論工作、生活都非常的樸實,物質要求簡單、樸素,穿著隨意,布衣、布鞋是他的標簽,除非重大場合,他才會以西裝革履示人。
除此,劉新園無不良嗜好,原來抽短把香煙,后來條件好了反而不抽了。劉新園怕見人,怕開會,“都是些麻煩的事。” 中文系的他愛看書,閱讀面甚廣,幾乎無書不讀。興致好的時候還會大段大段地背托爾斯泰小說中喜愛的段落。面對生活,他希望自己是那個能活出自我的老頭。他曾把古代瓷器戲稱為古代的“彩色錄像機”,認為“每件器物的背后都描述著一段神奇的故事”,并說自己和瓷器是“35厘米的關系”,“就這么短短的距離,卻讓人怎么也看不夠”。
聽劉新園說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很少說自己,如非必要,陶瓷說得也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講古詩詞和歷史故事。端起茶杯,他會告訴你手中的瓷器是哪朝哪代的款型,怎么拿怎么喝都有講究;照照鏡子,他會和你打趣楊貴妃的梳妝故事;就連打個電話,他也會饒有興致地說出有關電話演繹的故事一二。
說起陶瓷,他的思緒會穿越時空進入歷史。興奮時他會比劃著說,“那時景德鎮(zhèn)的制瓷業(yè)發(fā)達,創(chuàng)造出80多道工序,降低了技術的門檻,‘連瘸子和瞎子都能找到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好,比如拉胚的人,一個姿勢坐久了,就成了羅圈腿。‘畸形的身體生產出精美的瓷器,是很強的一個對比’。”
回到現(xiàn)實后,他是一個一半時間在美國含飴弄孫的普通老人。但是他還是會上網關注國事,當看到國內經常出現(xiàn)的食品安全事件時,他憤怒了,“一點道德都沒有了”。
四
劉新園有次回國后去了趟深圳古玩城,想淘幾樣瓷器配件。“在深圳停留的短暫日子里,我?guī)缀豕浔榱顺抢锼械墓磐媸袌。每次總會有所斬獲。不過,現(xiàn)在的古玩市場是越來越多,古玩卻越來越少。”花白頭發(fā),黑衣布褲的劉新園對采訪他的記者說。
“垂楊寄語山丹,你隨行在可憐,勸你娶個南婆,我也嫁個契丹。”他的學生朱葉青曾聽到劉新園用湖南口音朗誦了這首南宋民謠《垂楊與山丹》,還把它寫進了方案。沒想到劉新園看到了不高興,原來學生把“垂楊”和“山丹”位置弄反了。“這是不能弄錯的。”
雖然已是公認的中國陶瓷界的權威,劉新園并不喜歡成天為人鑒別真?zhèn)。說起自己的收藏經,他總是以一句“窮人收藏”概括。他說:“我小時候沒什么錢,但很喜歡把用過的舊東西收起來,比如火柴盒、空瓶子、小紙片什么的,雖然都不值錢,但卻異常珍貴。少時還經常躲到圖書館里,躲到古陶瓷堆里,看書,同時默默地和古陶瓷對話。后來,做工有了零花錢,便開始買一些喜歡的海報、瓷器收來玩玩,當然是什么便宜買什么,但多是自己心頭好,現(xiàn)在都成了稀罕物。”
劉新園認為,收藏是一種高雅而令人樂在其中的文化。他非常反對將“收藏”等同于“買賣”,因此多次婉拒不少電視臺的高額聘請。劉新園說:“收藏最重要的就是要熱愛,當天買的文物,第二天就想出手賣出錢來,這樣的人不是藏家,是商人。不要把文物當成股票一樣,首先在觀念上要熱愛,要思慕里面的文化。收藏者都應該是研究者,至少成為古代文物的搜集者,那么我們的收藏就有意義了。”
對于如何辨別古玩的真?zhèn),劉新園認為:“你在市場上想買東西,首先要求真,要求真就需要有文化,文化功底厚實與否就不是簡單的事,是長期努力的結果。有了文化,就要認真地查閱資料,查燒法,查焙釉,不對的就是假的。不要相信任何鑒定家,要相信自己的判斷。鑒定是什么?鑒定就是若干細節(jié)的比對。你要把所有的細節(jié)把握得清清楚楚,而對于細節(jié)的清楚準確,則來自于你長年的學習和實踐。”雖然有此一技在身,但他對前來求鑒定的人還是有所保留的,尤其是那些傾其所有買到一件假東西時,劉新園更是含糊應對。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一句話或許關乎人命,“可不能輕易說”。
為給湖田窯出書撰寫序言,劉新園最后一次來景德鎮(zhèn)。發(fā)病的前一天中午,他和江建新等人小聚。這一次他很精要地對湖田窯歷史、工藝成就、文化與學術影響進行了總結,短短幾分鐘的談話,大伙不約而同地拿起手機,對他的這次談話進行了錄音。誰也不曾想到,這次談話竟是劉新園最后一次學術發(fā)言。
劉新園的學術生涯起步于湖田窯的研究,他最早的研究湖田窯的論文《宋元芒口瓷器與覆燒工藝初步研究》,一發(fā)表便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成為中國陶瓷考古研究領域經典之作。不可思議的是,劉新園生命中最后一次的學術活動竟也止于湖田窯,這是偶然,還是冥冥中的注定?
劉新園10月12來日景德鎮(zhèn),17日發(fā)病去上海治療,11月4日便匆匆地離我們而去。
這樣一位讓景德鎮(zhèn)古陶瓷研究進入“劉新園時代”的考古巨匠的離世,讓多少人唏噓不已,“天妒英才”是對劉新園的最新注解。
他的發(fā)現(xiàn),再現(xiàn)帝王真實人性;他的研究,解開歷史疑團;他的人生,旨在為世人拾起那些埋于地底千年的滄桑。
整理/于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