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磁器街街景
帶字號的大瓷壇
□施錦華文/攝
我國江西、湖南等省盛產(chǎn)瓷器,樊城自古為南船北馬交通要道,南方的瓷商們通過船只將大量的瓷器運至襄陽,然后,北方的客商來到樊城,再由水路換陸路轉銷西北各省區(qū),并通過絲綢之路銷往國外。南來北往的商人匯集樊城,進行著瓷器交易,日子久了,便形成大小兩條以瓷器商品為主的街市,這便是大、小磁器街。樊城湖南會館、大小兩座江西會館,便是那個時期南方商賈在樊城經(jīng)商的印證。
匠從四方來,器成天下走。瓷都景德鎮(zhèn),以其產(chǎn)量高、質(zhì)量精、品種多而聞名于世。在磁器街開發(fā)工地上,隨處遍布著大量的明代、清代、民國時期的青花瓷、青白瓷、彩瓷瓷片,它們大多來自一個地方:江西景德鎮(zhèn)。在一些器皿的底足可發(fā)現(xiàn)一些帶有瓷器制造地的字號印記,其中可辨的有:景德鎮(zhèn)邵裕謙、徐義茂號、邵義昌號、侯強鼎造、義順生彩瓷廠等。
另外,筆者還在磁器街周圍的一些廢墟中拾得多口帶有字號的大號瓷壇,這些瓷壇均為圓唇、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遍布細方格紋,方格紋下有兩道弦紋,褐釉,高43厘米,直徑30厘米,每個重約40公斤,這些瓷壇的肩部分別陰刻模印有“劉合興”“劉復興”“泰義祥”“定永胡日盛”“正記號”“通源昌正興桂記”等字樣,還有一口類似的瓷壇,肩部陰刻“永定復(復)盛源號揀選提莊,雪白透底”,這“雪白透底”是否表示誠信、直白,是否還帶有點廣告用語的味道,值得今人玩味。根據(jù)瓷壇的樣式、字跡來看,筆者認為這些瓷壇均來自一個窯場,可能是清末、民國初年樊城醬園盛裝醬品所用之物。
清末民初,襄、樊兩城的醬園多達數(shù)十家,且規(guī)模較大,較有名氣的有“何同昌”“永順生”“正興和”“六和恭”等。而位于磁器街的“永順生”醬園,就是一個歷史悠久、資金雄厚的老字號,該醬園占有房屋數(shù)十間,僅醬缸就有八百多口,另在前街官碼頭設有門市部,“永順生”生產(chǎn)的醬品聞名古鎮(zhèn)內(nèi)外。這些醬園除腌制大頭菜外,還加工制作醬豆豉、醬油、醋等調(diào)味品,因此需要一批容量大、胎體厚的容器,這些帶字號的大號瓷壇正是盛醬品最好的器物。
據(jù)考證,清代前的字號多以姓氏為別,李姓就叫“李家老鋪”,王姓就叫“王家老鋪”,張姓就叫“張家老鋪”等等,而商號、票號直到清末才出現(xiàn)。另外,清代及民國字號多用堂名(舊時家族門戶的代稱),其名稱意義不外乎數(shù)量眾多如廣、萬、豐,規(guī)模巨大如元、泰、洪,生意興隆如隆、昌、茂,發(fā)展順利如祥、合、興等。因此,這些醬釉大壇應屬清末、民國時期的器皿。
往事已成夢,瓷商無處尋。在這些瓷壇、瓷片的背后是一艘艘載著瓷商財富夢想的商船,經(jīng)昌江、長江、漢江,千里迢迢、帆影點點向樊城磁器街競發(fā)的歷史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