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出現(xiàn)是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陶器生產(chǎn)實踐中,逐漸燒制出更為先進的工藝品種——瓷器,這成為中國的一大發(fā)明。由于陶瓷器本身所具備的特有的使用價值與觀賞價值,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shè)品。
在蕭山,至今還流傳著“周朝天子八百年,個個山頭冒窯煙”的民謠,說的正是用來燒制瓷器的“蕭山窯”。目前,國內(nèi)外公認的說法是,中國的瓷器成熟于東漢晚期,以越窯青瓷為代表;《呂氏春秋》記載,越王勾踐為了制止靡費,禁止用銅制造禮器,顯貴們只能改用原始瓷來燒造禮樂之器;蕭山緊鄰古越國都城會稽(今紹興),考古人員經(jīng)過多年的調(diào)查,已在進化、所前、浦陽等地發(fā)現(xiàn)了多處同時代的窯址,成為越文化的象征;也正是如此,東漢時期的成熟瓷器最早才能出現(xiàn)在蕭山、紹興和上虞等地區(qū)。
如今,從蕭山“走出”的越窯青瓷,無論在外形上還是內(nèi)在價值上,都是身價不凡的。以瓷器為主打的蕭山博物館現(xiàn)有館藏陶瓷類文物1200余件,這些文物,大都是考古發(fā)掘、民間征集和野外采集而來,極具觀賞價值。與此同時,透過它們,還能令觀眾領(lǐng)悟到古代先民的智慧,以及蕭山古老的陶瓷文化技藝。
以一對1997年在蕭山城南一處工地出土的“越窯青瓷俑”為例,它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目前可謂蕭山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俑是人殉的替代品,西晉瓷俑主要流行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越窯青瓷俑最為著名,形式也較多樣。這對俑分為武士俑和仕女俑,湊近一看,形象逼真,圓目高鼻,均為胡人形象;從外觀上看,釉色潤澤,刻劃較為精細,頭飾多樣,泥條粘貼、捏塑痕跡明顯;其中,仕女俑手中懷抱小孩,這樣的造型,是俑瓷中較為罕見的。
在蕭山博物館陶瓷展示廳,還有不少越窯青瓷的代表作品,它們是東漢青瓷燒造技術(shù)的代表作,也是研究西晉服飾、生活習(xí)俗等的重要物證,感興趣的讀者不妨趁閑暇時前往觀賞,定會對越窯青瓷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