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的作品中,常能看出他對國民劣根性的憤懣和絕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魯迅對待他書中眾多人物的態(tài)度,典型的,如阿Q和孔乙己。以前讀魯迅,并不能懂他的情緒。最近,終于懂了一點點魯迅的“怒”和“哀”。
這段時間,除了因組織活動要去市場跑動之外,陶城報社還派出記者專門去一些市場做調研。跑市場過程中,有一喜一驚兩個發(fā)現(xiàn)。喜的是,報社與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聯(lián)合評選頒發(fā)的“中國陶瓷行業(yè)新銳榜”獎項獎牌,以及與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意大利陶瓷機械及設備制造商協(xié)會聯(lián)合評選頒發(fā)的“中意陶瓷設計大賽”獎項獎牌,在各大城市的主要品牌店面都有“copy版”出現(xiàn);驚的是,不止一個城市,不止一個品牌店面,“copy版”的“中意陶瓷設計大賽”獎項獎牌落款處,只保留了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和意大利陶瓷機械及設備制造商協(xié)會,作為中國方主辦單位,及活動全程策劃組織機構的陶城報社,被活生生摳掉了。
部分企業(yè)的這種做法,既匪夷所思,又在意料之中。
匪夷所思,是因為他們這種做法,不僅不尊重事實,更是對自身的一種否定。在意料之中,是因為以中國生意人的思維,他們的動機很容易理解:意大利是世界建陶強國,意大利權威機構頒發(fā)的獎項,對于他們的品牌有拉升作用。但,說句不好聽的話,一個企業(yè)連最起碼的事實都不敢去承認,用投機的心理去經營品牌,注定做不大,更做不強。
這些年,中國建陶產業(yè)體量越做越大,不少中國品牌開始自我膨脹,嚷嚷著要打造“民族品牌”,要讓“民族品牌”走向世界,雄心勃勃要做世界老大的樣子。而在實踐中,卻處處透露出一種經年累月沉淀下來的弱者思維。
他們對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強國的強勢作為憤憤不平(博洛尼亞展嚴格限制中國企業(yè)進入、里米尼展總是把中國企業(yè)安插在不起眼的角落),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時候,揮著拳頭立誓自強不息,要超越對手。但卻又習慣了跟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強國屁股后面跑,一有光就湊上去沾一沾,全然不顧什么“民族主義”的老臉,且看咱們五花八門的品牌名就知道了。
說回中意陶瓷設計大獎賽。陶城報社聯(lián)合意大利權威機構,為中國建陶企業(yè)頒發(fā)獎項,目的是促進兩國同行交流,讓中意兩國行業(yè)之間多一些了解,帶動中國建陶產業(yè)向更高處發(fā)展。陶城報社在其中發(fā)揮的,是橋梁作用。意大利權威機構之所以選擇與陶城報社合作,也正因看重了陶城報社在行業(yè)的價值。而“見賢思齊”的中國品牌,通過橋梁走近國際同行,望著別人后腦勺學會的,就是一味否定自身,全盤“去中國化”,不惜將踩在腳下的橋梁拆掉。這也算是國民劣根性中的“過河拆橋”,在建陶行業(yè)的一個縮影吧。
當然,上文的話有賭氣成分,但話粗理仍在。
最近,看了一篇關于在中國文化里塑造世界品牌的文章。其中提到,華人打造品牌,并不缺好的產品,就缺好的系統(tǒng),好的策略。有些品牌的打造,完全沒有系統(tǒng),沒有策略,導致再好的產品也不能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看上去永遠都是山寨中的那一個。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為中國人做生意,總是抱有投機心理,目光短淺,看不清未來,也自然搞不清楚品牌建設是怎么回事。所以,行為常常與口號背道而馳。
中國建陶行業(yè)的眾企業(yè),若真不想一直仰視老外那副鳥瞰天下、俯視眾生的嘴臉,有志氣去打造“民族品牌”,讓中國成為建陶強國,那就必須走出弱者思維的籬笆墻,理清楚自己的發(fā)展邏輯,徹底放棄走捷徑的投機心理。
跟意大利、西班牙同行,我們要學的是什么?我們的優(yōu)勢在哪里?劣勢在哪里?這些問題必須認識清楚。而之后,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怎樣去做?我也不清楚,但最起碼的,不會是在否認同胞價值的同時,否認自身價值,只能借洋鬼子的外衣去粉飾自己的品牌。
還是魯迅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要甩掉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固有形象,打造出真正獲得國際同行、國際市場認可的品牌,不容易。九正建材網認為,“民族品牌”之道,需要整個行業(yè)同心合力去走,包括協(xié)會、企業(yè)及行業(yè)媒體。咱們在同一條船上,咱們并不差,就別跟阿Q一樣,不敢正視事實,做些愚昧投機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