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動畫片《海公子》出自《聊齋志異》,講的是:登州府張生,一日來到人跡罕至的東海古跡島游玩,在島上遇到一娼女和一條被娼女稱為海公子的大蛇,并被海公子襲擊,最后奮勇自救成功的驚險故事。
耿雪(圖中)工作照
早報記者 陳晨
一部名為《海公子》的動畫短片預告片在網(wǎng)絡上熱傳已近一年,微博上不間斷地有人詢問作者耿雪,什么時候能夠在網(wǎng)絡上看到完整版。將這部作品視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耿雪沒料想到這個作品因為網(wǎng)絡和影像的形式被拉到與公眾視野如此近距離的地方,她依然將其作為一件“展品”,和她的其他作品一樣,流轉在世界各地的藝術展覽中。
《海公子》的驚艷,與其說在于為動畫開辟了一種全新的承載介質(zhì)與創(chuàng)意,倒不如說,是為陶瓷這種材料尋找到一個極為合適的展示其氣性的媒介。它不是一部用瓷偶人表演故事的影片,影片對視覺部分的考慮重于故事本身,影片的重點也是在實驗“瓷”這種具有東方美感的材質(zhì)在電影中的可能性—如何通過布光和拍攝來實現(xiàn)對 “瓷性”的充分表現(xiàn)。
《海公子》源于《聊齋志異》中的同名故事,雖然“冷門”,但同樣擁有與其他鬼怪奇談一樣的鬼魅和幽暗,同時還帶著幾分模棱兩可的懸疑。影像化后,瓷器質(zhì)地的清冷、脆硬,又帶著潤澤的質(zhì)感搭配著書生夜遇女鬼,風流中魂斷幽冥的奇聞被演繹得古典又凄艷。
人物在動畫片里活過來,這種“活”并非“活動”,而是活得恰如其分的生動,材質(zhì)映照出的冷感不是沒有溫度,而是特定的屬于這個人物的體溫。
對陶瓷得心應手
1983年出生的耿雪是個說話軟糯帶著幾分嗲氣的東北姑娘,這種本人身上的反差與她在作品中的尖銳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耿雪2007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陶瓷是雕塑系學生大三才接觸到的材料。耿雪初次接觸陶瓷,便是前所未有的得心應手。
“它經(jīng)過高溫,表面寒涼,這種冷冷的質(zhì)感是我喜歡的。第一次上手就覺得自己特別喜歡陶瓷,感覺好像跟它很合拍,很隨心隨手就能做得很合心意。你好像不用具備什么知識的了解,就對它天然有一種身體上的感覺,隨手就可以做出一些自己想要的形態(tài)。”
之后耿雪又去到景德鎮(zhèn)與陶瓷有更深的接觸。對于一個青年藝術家來說,耿雪的幸運在于她早早發(fā)現(xiàn)了適合自己的藝術語言。
耿雪在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畢業(yè)生作品展中以陶瓷群雕《韓熙載夜宴圖的一種表述》獲得當年學院優(yōu)秀作品一等獎。她以陶瓷華麗剔透的造型融入自己對《韓熙載夜宴圖》的理解,與原作者顧閎視角有所不同的是,耿雪采取了女性視角—陶瓷群雕中,女性均穿著華麗,極有尊嚴,不過大部分的男性卻是裸體。耿雪重塑了韓熙載夜宴中女性的主動與愉悅。
耿雪在央美的研究生導師、版畫藝術家徐冰對她的評價是“對于美感或者手感認知上的獨特性, 還有她在應用陶瓷上所表現(xiàn)出的創(chuàng)造性,都是很與眾不同的……耿雪看起來文弱,但做起藝術來有種尖銳的東西?梢钥闯鏊龑‘質(zhì)量’的判斷力和對‘觀念’的敏感度。她內(nèi)心的復雜性推動她使勁地尋找她要的語言,這真是藝術最該下功夫的事情”。
為了拍攝《海公子》,耿雪做了好幾組陶瓷人物。主要人物張生的表情和身體分開做,10厘米大小的用來拍一些遠景,近景、特寫用另外四個“大張生”;女鬼有兩個,一個睡覺,一個消失碎裂。
燒制這些陶瓷有專門的技術要求,但耿雪認為比較有難度的地方還是讓陶瓷“動起來”,“它不光是一個雕塑,我們要讓它動起來就設置了關節(jié),但垂線木偶操作起來真的很重,就跟石頭一樣,所以在給那個雕像擺姿勢的時候其實是不太容易的,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想了很多辦法。”
用十幾個小時
拍攝十幾秒的鏡頭
本科畢業(yè)后,耿雪受邀參加了多個駐地藝術家項目,先后在日本、韓國、英國、德國等地游走,按自己的節(jié)奏創(chuàng)作和生活。制作《海公子》是耿雪于研究生期間在卡爾斯魯厄藝術設計學院,學習新媒體和聲音之后首次嘗試將陶瓷作為影像作品的材質(zhì)。為了讓陶瓷被表現(xiàn)得更充分,耿雪甚至有意不讓這個故事顯得過于復雜,因為怕故事性淹沒了“瓷性”。
陶瓷自有一番藝術語言,而電影也有屬于自己的語言和規(guī)范,兩者結合的過程中,耿雪發(fā)現(xiàn)最有意思的是為它們雙方找到最重要的契合點—光。“電影是光影的藝術,陶瓷對光的敏感度,以及因為光而產(chǎn)生的可塑性也特別強烈。”
耿雪告訴早報記者,“陶瓷的表面釉質(zhì)里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小氣泡,光線折射到瓷的釉層里面,小氣泡會產(chǎn)生很多不同的層次,所以才會形成那種如玉質(zhì)般的光澤。通過布光,鏡頭內(nèi)外呈現(xiàn)出來的造型差別還是很大的。”
陶瓷的表面其實有高光點,通常對瓷器的攝影會后期處理把高光點修掉。而這種反光既是拍攝的阻礙,也是耿雪要利用的地方。“讓它(高光點)對在眼神的地方,就感覺這個瓷人活起來了。”
此外,為了光線的造型層次感,拍攝時布置了多個光源,所以出現(xiàn)在鏡頭里的原始畫面曝光嚴重,非常亮,之后拍攝時通過快門光圈把光線壓暗,“這樣暗部才能保持層次感,有通透感還要沒有燥點,亮部還能保持美感,最亮部的光點還要利用在恰如其分的地方。” 耿雪說,每一個鏡頭,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營造特別陰森的氣氛,“如果打那種無影的平光,雖然解決了反光的問題,但也就沒氣氛了。”因此往往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最后能用的鏡頭也就十幾秒。
第一次嘗試影像創(chuàng)作的耿雪,請了來自電影學院的朋友幫忙,導演、攝影、剪輯都是從頭學起的技術活,混音是痛仰樂隊成員幫的忙。“定格動畫其實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后來我又找了動畫專業(yè)的人指導我怎么設置人物動作,還有國畫系的同學幫我寫片子里的書法,總之這個片子是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幫助才完成的。”
藝術語言在于
表達“不可言說”
許多人看《海公子》覺得眼前一亮,覺得是中國動畫一個值得發(fā)展的方向,它充滿了古典的東方氣質(zhì),能夠呈現(xiàn)一套完整的東方美學。耿雪說,雖然第一次嘗試選擇用瓷器來表現(xiàn)一個鬼故事,但事實上陶瓷的氣性多種多樣,在表達上也存在了諸多可能性。“我自己也覺得陶瓷動畫是可以成為一個動畫的發(fā)展方向的,很新穎、很有人文底蘊的形式應該也是挺不錯的。不過如果要像以前的剪紙或者水墨那樣做成一個系列,這個工作量非常大,我自己應該是做不到了。”
《海公子》是耿雪第一次拍東西,通過那次的學習,現(xiàn)在拍東西就順手很多。在幾次被問到陶瓷、雕塑、版畫、電影等形式問題后,耿雪總結了她的藝術觀念—《海公子》綜合了多種媒介,瓷的雕塑不是作品的結果,“瓷視覺”也不是電影短片的終點和目的。通過對瓷、雕塑、電影拍攝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觀念思考,實驗了一種在不同媒介之間、不同藝術語言之間的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
“介質(zhì)對我的創(chuàng)作都不重要,現(xiàn)在各種形式、技術手段,因為時代不同,信息也發(fā)達,所有的表達在實現(xiàn)上都不難。我認為做藝術作品的核心還是用一種視覺的方式、藝術的方式去做,如果我只是要講一個故事,為什么不用一段文字寫下來呢?因為有些是用文字無法表達的,只能找一種更精準的‘語言’,把那種不可言說的東西描繪出來—這是最重要的問題。音樂、舞蹈這些藝術形式在這方面也共通—最動人的部分都是不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