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陶瓷碗的“誕生”,從礦石進廠到產品出廠,大體將經過十二大工序。
一件精美的陶瓷,從瓷土礦石到成品,粗略統(tǒng)計,必須經過十二大工序,而且需通力合作,環(huán)環(huán)緊扣。球磨、過篩、榨泥、精煉、切塊、旋胚、出模、精胚、貼花、裝胚、燒成和質檢,是從礦石進廠到產品出廠的十二大工序。
5月15日,記者走進仁壽縣汪洋鎮(zhèn)一家瓷業(yè)加工廠,轟鳴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有序地忙碌著。隨著他們雙手靈活地翻飛,一塊塊土坯逐漸成形、上色,“出落”成一只只精美的陶瓷碗。
“原料全是高嶺土,配合球石在球磨機里碾磨成一定細度的泥漿,再過篩吸鐵,濾去不需要的物質。”綜合辦副總經理劉鈺岑說,有些碗有黑色的小斑點,就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沒有有效濾去雜質。他認為,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稍有一個工序出了問題,陶瓷碗就會成為廢品。
在旋胚的崗位上,根據(jù)陶瓷碗的樣式和大小,每名工人面前的模具各不相同。“一天能旋3000個左右。”黃秀一邊說話,一邊用手拿下切好的泥塊放入模具中,不到一秒的時間,在機器里輕輕旋轉便成了碗的雛形。
緊接著,在通過烘烤后,蔣碧華用吸胚器把“土碗”一個個從模具中吸出來。“今天我上早班,凌晨4點多就來工廠了。”蔣碧華說話的時候也看著面前一排排模具。在流水線上,每一個工人必須全神貫注,高強度的工作模式讓他們幾乎養(yǎng)成了習慣性動作。由于吸胚需要高溫,工作中的蔣碧華出汗不已,衣服一次一次地濕透。
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便是為陶瓷碗“穿衣”的環(huán)節(jié)了。精胚的過程包括烘干、打線、上水和施釉。一條長長的流水線上,工人們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從流水線上下來后,陶瓷碗就實現(xiàn)了第一次華麗的變身。
貼花的車間里,王大姐正在貼邊花。在這個廠里,王大姐已經工作10年了,她貼邊花的動作嫻熟而迅速,每天貼的花的樣式會根據(jù)需求而改變,朵花簡單一些,邊花就相對復雜一點,一個碗需要貼五處,但對她來說也是輕而易舉。
裝胚后進行燒成,需七八個小時。一批批陶瓷碗從烘烤房里出來時,已是市民在餐桌上看到的樣子。經過最后的質檢,精美的陶瓷碗便可以裝箱運往各地,走出了仁壽。
打線。
旋坯。
貼花車間。
準備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