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胎清灰補水
素胎去灰水上齊,不凈不勻掉塊子;
大件上水要多次,胎子太干大剝皮。
北方瓷,一般胎厚釉厚,為了便于上釉,大都會先素燒。胎體經(jīng)過素燒以后吸水性和穩(wěn)定性會有很大的提升。然而經(jīng)過素燒厚的素胎上面會有一些灰塵,影響上釉的效果。所以上面的口訣講清灰。
素胎吸水性很強,筆者用舌頭舔素胎有比較強的粘滯,說明吸水性比較強(這個方法可以很簡單的試驗出素燒的效果),為了讓素胎施釉厚度適中,所以要補水。
去灰,補水,可以預防脫釉。
另外,避免素胎上釉油性等物質(zhì),這樣會使上不上釉。當然也可以利用這個,把你不希望上釉的地方涂上油脂,一般情況會用融合的石蠟等。
涮里釉
涮里釉,釉莫稀,
四十六度正合適。
大口瓶,看見底,
里釉顏色要仔細。
小口瓶,里要嚴,
不嚴風驚出麻煩。
涮里釉主要兩方面原因,一是預防風驚,二是大口瓶可以看見底部,如果無釉就顯得不大好看。
這里談風驚,過冷過熱會導致風驚,里釉起一個緩沖作用。另外經(jīng)過試驗,四百度左右開窯爐和七百度開窯爐也非常容易導致風驚,過高或者過低的溫度概率小一些。為什么是這個溫度,我自己也在總結(jié),如有知道的方家請指點,先行謝過!
施釉三勤:
一勤攪,釉均勻;
二勤量,濃度準;
三勤撈,無釉渣;
浸釉均勻無痕疤。
施釉前,攪勻,量濃度,撈釉渣應該是老生長談,無需多言。施釉后也應該清洗釉桶,保持干凈,避免產(chǎn)生更多的釉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