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窯粉彩耶穌會徽章紋瓶
記者 陳友望
“絲國”與“瓷國”,一度是中國的代稱。而“海上瓷路”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從秦漢至唐宋再至于明清,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不同文明間的對話渠道。眼下,“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正在浙江博物館武林館區(qū)展出,三地博物館從外銷陶瓷中精選的近兩百件(組)古老精美的瓷器,講述著那段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往事,展覽截至10月18日,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逛逛。
紋章瓷:中世紀歐洲貴族的高端定制
幾百年前,代表歐洲貴族身份的紋章瓷已經(jīng)在中國定制生產(chǎn)了。據(jù)瑞典統(tǒng)計,有三百多家貴族曾到中國定燒過紋章瓷。
紋章瓷主要有名人徽章、機構徽章或公司徽章、軍隊徽章等。大約在17世紀后期,法國首相馬扎蘭按照國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在廣東訂制了大批帶有甲胄、軍徽、紋章圖案的瓷器。此后,紋章瓷便在歐洲盛行起來。它通常是為喜慶典禮而定燒的,上有家族徽章,以餐具和茶具為多,這種需求在18世紀后期達到頂峰。
由于紋章土生土長于歐洲,中國工匠按照歐洲樣本制作,造型獨特,紋飾優(yōu)美,既有中國傳統(tǒng)工藝特點,又體現(xiàn)典雅的歐洲風格。有趣的是,這次展出的紋章瓷還有中國人按照國人體貌設計制作的歐洲人形象,看來那時候,見到一個外國人的確不容易,出國更是難了。不過想想,彼時能做到來樣來稿加工,不也說明中國制造業(yè)自古就很發(fā)達么?
天目茶碗:
在日本貴族的朋友圈流行了一千年
天目茶碗,自宋以來在日本被視為尊貴無上的“唐物”,影響了日本長達千年的“天目碗”審美傳統(tǒng)。
天目茶碗,相傳是日本僧人得自杭州天目山而命名。宋時,日本僧人多從寧波登陸,參訪五山名剎。而五山之首的杭州徑山寺更是必到之處。日僧學佛之余,也學會了當時流行的斗茶。那時日僧所用的“天目茶碗”,其實是來自福建建陽地區(qū)的建窯。
宋時建窯,本很普通。但因北宋名臣福建人蔡襄,在其《茶錄》一書中力捧建窯,后來又得宋徽宗青睞,于是聲名鵲起。有趣的是,斗茶風氣隨宋滅亡而淡出中土的歷史舞臺,“天目茶碗” 卻為日本上層社會推崇備至,流轉于茶道家、將軍、大名之間,在元明同時期,日本貴族追求“天目”之風有增無減。
蔡襄曰:“茶色白,宜黑盞。”汴京三絕之“天目茶碗”究是如何?這次大展上的“建陽窯黑釉兔毫紋碗”,可讓你細細品味,找找為何傾倒日本貴族一千年的原因。
克拉克瓷:
其實是荷蘭搶劫了葡萄牙的青花瓷
明代海禁閉關鎖國,而地理大發(fā)現(xiàn)者葡萄牙人卻循著海路來到中國,將大量瓷器運往歐洲。
實際上,“克拉克”本是人們對葡萄牙船的統(tǒng)稱,“克拉克瓷”是晚明至清乾隆時期的外銷青花瓷。1603年,“海上霸王”荷蘭在南海劫持了從澳門出發(fā)的葡萄牙商船“凱瑟琳娜號”,把船上的陶瓷運到阿姆斯特丹拍賣,這批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青花瓷引起歐洲王室的喜愛,將它稱之為“克拉克瓷”并揚名一時。
克拉克瓷是中歐貿(mào)易中最早出現(xiàn)的成批量的外銷瓷種類,是外銷青花的一個品種,以紋飾繪有連續(xù)的開光圖案為特征,繪有山水、人物、花鳥、果實、文房用品等吉祥圖案,包括有碗、碟、盤、杯等。
這次大展尤其值得一觀的是,展出的2007年“南澳Ⅰ號”出水的十多件來自景德鎮(zhèn)民窯、漳州窯和粵東地區(qū)民窯的克拉克瓷器。
伊萬里燒:
中國瓷器的“模仿秀”各領風騷
歐洲諸國對中國瓷器趨之若鶩,競相模仿燒制中國瓷器。一直被模仿,曾有被超越嗎?
日本人的模仿能力一向不錯。明末清初,中土時局不穩(wěn),導致景德鎮(zhèn)瓷業(yè)受挫,對歐洲外銷幾乎中斷。荷蘭東印度公司把目光轉向日本,大肆采購,伊萬里燒遂橫空出世。實際上,伊萬里燒的彩繪是衍生自景德鎮(zhèn)窯的青花和五彩,融入和式創(chuàng)意后,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風格。
伊萬里燒在歐洲甚受歡迎,有意思的是,景德鎮(zhèn)也在18世紀初開始仿燒,多飾以青花、礬紅彩及描金花紋,被荷蘭東印度公司稱為“中國仿日本瓷”而經(jīng)常訂購。
中國瓷器的歐洲模仿者在18世紀初開始涌現(xiàn)了。德國邁斯森瓷器作坊的白瓷、法國塞弗爾窯廠出品的具洛可可風格的彩瓷,以華貴的描金和琺瑯彩繪為特色,標志著西方制瓷技術的成熟。
這些精美絕倫的外國瓷器,是否媲美景德鎮(zhèn)瓷器?到場一觀,或可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