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紫砂壺市場可謂水漲船高,除了明清古董壺價格飛漲外,一些大師壺、青年名家壺也是一壺難求。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上曾有不少制作精美的老壺流向海外,而目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讓這些老壺有了回流的可能。近日,新聞大廈藝術館舉辦的“紫泥古韻——紐約古董紫砂回流展”上展示了從明末清初到民國時期的精品紫砂器,也為老壺的回流之路開啟了一個新的窗口。
子畦款平蓋扁圓壺
紫砂五彩描金茶葉罐
讓古董紫砂壺回家
對于文人雅士來說,尤其是與詩書畫印結合之后,紫砂壺早已不只是泡茶用的器皿,而是可以把玩的文人雅器。明學者劉鑾《五石瓠》載,“宜興砂壺創(chuàng)于吳仕之仆曰供春者,及文而名,人稱龔春”。在吳家“云起樓”里收藏的,除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智永的《草書千字文》,還有專門的紫砂壺陳列室,這也表明當時已經完全超越了紫砂壺的實用性,更多是觀賞意義了。
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很多制作精美的紫砂壺都流向了海外,不少中國藏家都在努力找尋、收藏這些漂落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老壺。“讓流失海外的紫砂壺回家,是這些老壺最好的歸宿。”說這句話的時候,林衍敬的眼眶有些濕潤。作為一位闊別祖國20余年的美籍華人藏家,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絲毫沒有減弱,甚至促使他在紫砂壺收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從重慶到香港再到紐約,踏上異國他鄉(xiāng)的林衍敬始終留戀著祖國的這片鄉(xiāng)土。受家族收藏的影響,他開始投身于紫砂壺的收藏。他輾轉于各大拍賣行、古董店,不斷完善著自己的收藏體系。談及做這次“紫泥古韻——紐約古董紫砂回流展”的初衷,他有些感慨。他希望讓國人看到他在紫砂壺的收藏和保護中做的努力。另外,讓這些流失海外的老壺能夠留在國內,而不是散落在世界各地,這是他涉足收藏多年最深的感觸。
從老壺看歷史的厚重
從紐約備展、選樣、拍攝到展覽的策展規(guī)劃,林衍敬籌備了有半年多的時間,最終展覽呈現的紫砂器涵蓋全面,包含了明末清初至民國時期的壺、茶倉、文房等品類。著名鑒寶專家、市場評估專家鄧丁三看過展覽后表示,“這是目前國內民間做得非常全面的紫砂器展覽之一,從素壺到花壺,各種品類都涵蓋了,而且有一些壺是國內很難得一見的”。
著名書法家、鑒定專家王敬之還專門為此次展覽題名“紫泥古韻”,他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些展品中,最為難得一見的就是這兩件紫砂泥金的茶葉蓋罐,因為紫砂和泥金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不是很長,能保存得這么好是很難得的。藏家很年輕,但他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以及在文化弘揚和傳承方面所做的努力讓我很感動。紫砂壺不只是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也很喜歡,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有多強大”。
關于紫砂壺有一種說法,“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無名”顧名思義就是無款,但“無款多佳器”,而且“思亭”、“孟臣”、“逸公”等署款比比皆是,但真?zhèn)坞y辨,正所謂有款求其真,無款求其善也。“這次展出的紫砂壺大都是無名的社會用壺,正因為無名,所以沒有贗品也沒有水分,是實實在在的、古代的、距離我們生活最近的一些藝術品,從中可以看到歷史的厚重感。”王敬之說道。
對此,林衍敬表示,這次展出的紫砂壺雖然不是大名頭的制壺大師的作品,但其中有不少在當時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名家作品,比如清中期邵形龍制山水粉彩大蓮子壺、陳鳴遠父親所制“子畦款平蓋扁圓壺”,還有那對清代紫砂五彩描金茶葉罐都是非常罕見的作品。
紫砂壺市場有多熱
明清時期紫砂壺的價值已然不菲,有“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近年來紫砂壺市場熱度猛增,尤其是一些大師壺動輒百萬,甚至千萬元。比如在2014年嘉德春拍中,顧景舟《九頭詠梅》茶具拍出2875萬元的天價。在今年保利春拍中,清初陳鳴遠制《素帶壺》拍出3162.5萬元。同年在北京東正春拍中,顧景舟《大石瓢》拍出2817.5萬元。據統(tǒng)計,顧景舟的紫砂作品突破千萬的已經有13件之多。
與之相比,能夠引發(fā)激烈爭奪的古董紫砂壺屈指可數。最大原因就是收藏的門檻高,鑒定難度比較大。陳鳴遠《素帶壺》之所以能夠拍出天價,主要因為這件拍品是龐元濟舊藏、李氏家族舊藏,流傳有序、來源可靠,而且是翦淞閣文房韻物志專場,有一定的品牌保障。
鄧丁三表示,“紫砂壺的市場主要是臺灣藏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買起來的,他們最早介入這個市場。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一把顧景舟制的名家壺就大概在10萬元左右了。紫砂壺市場的大幅飆升,主要是內地藏家開始進場,即便現在這么高的價格,紫砂壺的收藏群體還是很小眾的。他們對于藏品非常挑剔,只有遇到品質出眾的或收藏體系中有缺項的紫砂壺才會出手購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