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像極了煙灰缸,又貌似點鈔蘸水盒,盈手可握,遍體青花,外邊上下各有一圈齒紋,但掂起來沉甸甸的……近日,晉江東石鎮(zhèn)白沙村古陶收藏愛好者周文瑛先生向記者亮出了一樣稀罕物。
周先生爆料,這就是明清時期,古代航海使用的指南針——瓷制水浮司南,“這是中國古代大航海時代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然而,當記者就此詢問晉江市相關方面的文物專家時,他們均表示未見過此物,無法下結論。本報記者_柯明嬌 秦越 文圖
古瓷愛好者偶然覓得 疑為航海“水浮司南”
“其實,剛開始我也不知道這是啥玩意兒,只是感到好奇,就買回來啦。”大約10年前,周先生偶然在東石鎮(zhèn)白沙村一位漁民家中看到此物,出于對瓷器的研究和愛好,他斷定這件造型獨特的瓷器應該不一般,于是花了1000元從漁民手中將其買回,“光從青花瓷的紋路和質地來看,就能判斷出是明早期的德化陶瓷。”
回家后,周先生百思不得其解:“這件古物是何用途?”有朋友說是煙灰缸,但明代沒有紙煙;也有人說是點鈔蘸水盒,但明清時期,主要貨幣是白銀,何來紙幣?周先生詢問周邊的長者均不知悉。
直到多年后的一天,周先生在網上看到《青島晚報》2004年曾報道過一位青島市民收藏了一件青花瓷器,經過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史樹青鑒定,認證是明代成化時期燒制的航海實用器——水浮司南。
“這不就是多年前收藏的那個不知名的老物件嗎?”周先生趕忙拿出一比對,外觀確實很相似,外有青花圖案,里邊凹空,外邊上下各有一圈齒紋,就連描述的尺寸大小、重量都差不多。
外形頗似煙灰缸 印有青花象形圖案
周先生每周六早上習慣到泉州的古玩市場轉一圈,物色各種稀奇古怪的古瓷器。打那以后,他又多次在該市場看到許多類似水浮司南的物件,并先后買入了近20個,其中品相完整的有6個,買入價格均為數(shù)千元。
記者在周先生家中看到,這些形狀像極了煙灰缸的瓷器,一掌可握,圓形鼓腹,里邊凹空,底座及內壁很厚實,外緣的上邊與底部均有一圈齒紋,刻印痕跡明顯。瓷器外圈直徑約8厘米,有同心圓孔,孔徑4厘米左右,高約3厘米,掂量一下,著實不輕,約400克重。最吸引人的是瓷器上的青花象形圖案,有的像蝦、魚,有的似水草、海帶,有的是簡單的幾何形狀。
“它的瓷胎致密堅實,耐磨耐蝕,底座、四壁異常堅固是為了在船上防摔碰。”周先生曾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使用時,先將里面加滿清水,將銅針在磁鐵上摩擦片刻,插入燈草芯,銅針就會依靠燈草芯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指示南北。”
傳說為“指南針” 專家鑒定確為明代瓷器
究竟這是否就是周先生所說的“水浮司南”呢?記者為此詢問了晉江市博物館的相關專家,然而他們均說是首次見到此物。隨后,他們又協(xié)助記者將此物傳給福建省博物館的相關人員鑒定,對方表示未見到實物,從外型上看也無法論斷。
記者通過朋友輾轉聯(lián)系到惠安縣崇武鎮(zhèn)今年80多歲的李奶奶,“這不就是小時候,長輩們常常提起的古代指南針嗎?”看到記者拍攝的圖片,李奶奶第一眼便反應過來,“那時候,崇武漁民出海捕魚撈螃蟹,還經常網到這種,據說是古時沉船遺落的,漁民們拾到后會將它供奉在海邊的廟里。”
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周先生還拿出一年前從古玩市場淘到的,據說是清后民國時期的木質指南針。放在一起,似乎有著相通之處,不僅造型差不多,連應用原理也相似,不同的是木質指南針上刻有天干地支、東西南北等指示方向的刻度。
“之后的指南針、羅盤等大概都是源于水浮司南的制作原理。”2012年,央視《尋寶》節(jié)目組專家走進晉江時,周先生曾帶著這些瓷器前往鑒定,“當時的專家明確鑒定陶瓷確實是明朝時期所制。”
媒體鮮有報道 你知道嗎?歡迎來電
記者隨后在網上查詢了解到,“水浮司南”的說法最早出現(xiàn)在2003年12月,青島市民收藏的一件青花瓷器,被專家鑒定是明代成化年間制成的水浮司南。另據2004年12月6日新華網報道,海南省收藏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海南省古代陶瓷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宋梓亭收藏一件航海實用器瓷青花水浮司南,經鑒定為明代洪武時期制品。
而2004年至今,全國各地媒體關于“水浮司南”的報道也是屈指可數(shù)。同時,記者從少數(shù)的媒體報道中觀察發(fā)現(xiàn),其中描述的水浮司南確實與周先生收藏的幾乎一致。
這究竟是什么玩意兒?你見過嗎?讀者朋友們,如果你們見過此物,或聽說過關于水浮司南的故事,歡迎撥打本報街區(qū)互動熱線15280608602,與我們分享。
作者:柯明嬌 秦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