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茶氣,手執(zhí)一卷書,品一口茗茶,享受愜意時光。此時,一個厚重質樸的柴燒杯總能彰顯出茶人本真的色彩。
午后,和德化柴燒協(xié)會副會長、陶寶軒林開陽一場關于陶藝、柴火和茶的漫談,感受其一份陶藝茶人平和怡然的心態(tài)。
柴燒,最原始的燒窯方式
柴燒最早見于明代《天工開物》!短旃ら_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其中在第七卷“陶埏篇”中,記載了無論磚、瓦、瓶、罐、甕等陶瓷器物,皆用薪柴為燃料。由此可知,“柴燒”作為最傳統(tǒng)的燒制方式,歷史悠久。
作為一項古老的制陶技術,柴燒卻在現(xiàn)代幾乎失傳。隨著時代發(fā)展,燒瓷已大部分被電窯、氣窯取代。近年來,柴燒這項手藝卻被重新審視并傳承了下來。柴燒作品不上釉藥,體表的色澤完全來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落灰的隨意飄落形成天然釉色表現(xiàn),燒制過程中留下火痕的陰陽變化。
器物表面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留下的痕跡,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tǒng)的制瓷標準中于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然而,在現(xiàn)代制瓷、燒制技術極為完美的條件下,現(xiàn)代柴燒技法所追求的反而是“瑕之美”,一種與傳統(tǒng)審美截然不同的 “燒制觀”。
專注柴燒的林開陽匠心匠藝。
手工,最質樸的匠人匠心
“我只是玩陶藝、玩柴燒的。”這是林開陽對自己的評價。
林開陽1982年出生在德化縣水口鎮(zhèn),學業(yè)完成后在泉州學習了多年雕塑,此后在廈門、臺灣、新加坡等多地學習深造。2014年回到德化成立陶寶軒工作室。
他對多年的陶藝鉆研評以一個“玩”字,但其實已經(jīng)“玩”出了水平。2015年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jié)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世界瓷都·德化陶瓷(柴燒)藝術交流展,他一組柴燒十八羅漢獲得了二等獎。
從選擇優(yōu)質陶土,到手拉坯制作,再到窯火控制,林開陽全都不假他手,獨立完成。他展示的柴燒茶杯,每一個茶杯的紋路、色澤不同,每個角度都是一幅畫作。林開陽介紹:“進窯一色,出窯萬千變化,沒有重復,更無法復制。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構成柴燒最大的魅力。”
沒有一縷火焰冷熱相同,沒有一次手拉坯形狀一樣,所以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結晶,每一個柴燒作品都會帶給創(chuàng)作者不同的驚喜。陶土厚重而質樸,柴火奔放而靈動,二者相遇相交,孕育的必定不會是規(guī)矩呆板的器物,而是自由隨性的精靈。
手工柴燒茶器質樸禪意。
禪意,陶與茶的生活方式
柴燒是火與土的完美融合,人與自然的真情對話,是生活與禪意交匯。柴燒所追求的智慧、自在、率真與逍遙,與茶道崇尚的靜心、養(yǎng)神、自然、曠達不謀而合。
林開陽認為兩者的淳淳交融,展示的不僅僅是生活的藝術,而且傳達著一種生活的靜意,蘊含一股祛除心中焦慮、安定浮躁心靈的力量。
而事實上,并不僅如此,美妙的柴燒杯,更有妙用。經(jīng)由1360°高溫燒制的杯子在柴燒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天然的遠紅外線元素,可以改善食物、水、茶、酒等物質的分子排序,達到一種凈化的效果。若酒入杯,入口的辛辣感及燒灼感就會變成“溫和親切”的口感;若茶入杯,則茶湯溫潤,能喝出茶的甘甜而不澀口,達到以茶養(yǎng)茶的好處。這是電窯或瓦斯窯所不能及的。
當柴燒陶與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那么生活的禪意就逐漸彌漫了。透過茶水,你會看到茶葉慢慢舒展,在杯中游動,很溫暖,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