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Amber(左)正在示范拉坯步驟
“童窰”所在的上環(huán)東街,遍布大大小小的買手店、原創(chuàng)工作室,這些“隱世”小店聚集,形成一片藝文創(chuàng)意的桃花源。創(chuàng)始人Amber(李童)如數家珍,比劃著一幅地圖興奮地告訴記者,哪家店“新開張專做旗袍”,哪家店“特別多小擺設好逛”,說到自己的店,她不認為是單純的陶瓷工作室,而是一個供陶瓷愛好者自由交流、分享喜悅的小社區(qū)。不久前,有人在這里開了一場陶藝派對,十多個人帶來零食和香檳,為其中一位懷孕的好友慶祝。據說體驗新鮮,氣氛也熱鬧,他們三三兩兩地拉坯。尤其派對結束后,能留下自己做的瓶瓶罐罐,同時留下的,還有那晚的回憶。記者詢問怎樣才能租到場地,被告知用電話、電郵,或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提前預約就好。
手作不是“小確幸”么,如何發(fā)展成了“大歡喜”?“其實許多來玩的人,后來都成為朋友。”Amber舉例,有人原本是來上陶藝課,或者只是打算造個杯子送朋友,沒想到在這里結識了新朋友。大家年齡層都差不多,于是約好了放工后,一起去吃飯、喝酒、聊天,“特別好聊,隨意自由一些。”
就目前看來,陶藝課在支撐整個品牌的運營,來這間工作室上課的學員,涵蓋各個年齡階層—中午十二點開課就前來的,通常是送孩子上學回來的主婦;下午二至六點在工作坊里埋頭拉坯的,一般是沒課的學生;傍晚六點左右來,一直待到八點關門的,多數是放工的打工仔。這意味著,不同的社群都能在各自的閑散時間里,找到他們的同伴。
追本溯源,這家店自誕生起就帶有社交屬性。Amber對社區(qū)和社群關系頗感興趣,大學期間常跟著老師走出校門,教小朋友做陶瓷、組織義賣活動。“當初選擇回港辦工作室,也是看中香港的商業(yè)環(huán)境較好,更加國際化,能夠吸納很多不同而有趣的人。”
香港的非全職藝術家很多,尤其陶瓷作為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陶瓷工作室需要為藝術家們提供技藝交流、創(chuàng)意碰撞的平臺。“很多人比如白天做公關,放工后想做陶藝,就會去我們柴灣的工作室,租幾個小時,或者兩千五百蚊租一個月。”童窰的特色是為每位藝術家設置獨立的工作臺,保證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安靜、私密,并定期為新晉藝術家舉辦展覽,不時推行“駐場計劃”,參加者可前往景德鎮(zhèn),交流一至三個月。
愛手作的人變多了,并不都是“藝文青”。Amber打了個比方:“做手作,像在拍拖。大家喜歡一個東西,就愿意去付出時間、精力,一旦不喜歡,就可以分開,或者你也可以想辦法去磨合。”和其他手作物不同,做陶瓷的失敗率高達50%,還不能補救,失敗就只能得到一塊泥巴。
“沒法往后退,只能重新再做。”在生活的種種壓力與困境之中,人們還要選擇這樣有挑戰(zhàn)性的娛樂方式,或許是Amber所說對“解決問題的精神”的一次鍛燒,或許是在物質豐饒、唾手可得的時代,不再那么容易滿足,總想尋覓一些特別的趣味。而且手作坊往往會讓你覺得,不是一個人在尋找,是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