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中華陶瓷網(wǎng) [簡體版] [繁體版] [網(wǎng)通站]  會員中心  RSS定閱  留言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中華陶瓷網(wǎng)
 網(wǎng)站首頁 行業(yè)專題 人物專訪 陶瓷收藏 電子雜志 陶瓷裝飾 經(jīng)營管理 會員服務 廣告服務
 直通產(chǎn)區(qū) 福建德化 景德鎮(zhèn)市 佛山潮州 山東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網(wǎng)動態(tài) 網(wǎng)站建設
首頁  資訊  企業(yè)  產(chǎn)品  供應  求購  展會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術  圖庫  百科  營銷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產(chǎn)區(qū)德化 廣東 江西 山東 湖南 四川 河北 晉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藝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輔料 衛(wèi)浴陶瓷 陶瓷機械
 您的位置: 首頁>行業(yè)資訊>>熱點新聞>>|
中國為什么被稱為China,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發(fā)布:2017-9-15 10:51:41  來源: 中國國家歷史 [字體: ]

  說起我們祖國的他稱,也就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最為人熟悉的應該就是英語中的China了。那么,China一詞究竟從何而來?

中國為什么被稱為China,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胡阿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六朝博物館館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會長,“百家講壇·國號”主講人。出版專著與各類大小冊子40多種,發(fā)表論文與長短消閑文字400余篇。因歷桐城、上海、南京三地,習歷史、地理、文學三科,喜煙酒茶書,養(yǎng)貓狗龜魚,故以“三棲四喜”為齋號。

  China,從何而來?

  說起我們祖國的他稱,也就是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最為人熟悉的應該就是英語中的China了。各種《英漢詞典》里的解釋基本都是:China,名詞,中國;形容詞,中國的,中國產(chǎn)的。而各種《漢英詞典》里的解釋大體都是:中國,China。

  除了英語中的China 外,其他多種西方語言中,也都有類似的稱呼,如清末著名外交家薛福成在他的《出使日記》中就說(括注為筆者所加):“歐洲各國,其稱中國之名,英曰采依納(China),法曰細納(Chine),義(意)曰期納(Cina),德曰赫依納(China),臘。ɡ。┲麆t曰西奈(Cinae)。”現(xiàn)在的學者們則認為,這個系統(tǒng)的稱呼,最早見于古印度的梵文,最早的拼法是Cina,其他的拼法都是從Cina衍生出來的。

  那么,梵文Cina 從何而來呢?對此,300 多年來,中外學者作過許多的研究,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觀點,這些觀點又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觀點認為,Cina 來自中國古代的某個國家或地區(qū)。比如先秦時代位于今云南東部的滇國,或者南方的楚國,或者西方的秦國,以及西漢時代位于今越南中部的日南郡。這四種觀點的核心證據(jù)是:在當時中國與印度的交往中,這些國家或地區(qū)擁有重要的地位或者是最關鍵的中轉(zhuǎn)站,所以成為印度人眼中的中國象征,印度也因此有了起源于這些國家名稱或者地區(qū)名稱的Cina 名稱。

  第二類觀點認為,Cina 來自中國古代的某個民族。比如藏北高原以及新疆西部、阿富汗東北部一帶的古代民族,或者南方的苗族,或者西部高原的羌族。這三種觀點的論據(jù)是:印度古代典籍里稱呼這些民族或者他們居住的地方為“Cina”。

  第三類觀點認為,Cina 來自中國古代的某種特產(chǎn)。比如絲、繒,絲與繒都是古漢語中對絲織品的總稱;或者綺,綺是絲織品中織法最為精致、花式非常繁復的一種織物;又或者瓷。這四種觀點的基本思路是:這些特產(chǎn)輸入印度后,為印度人民所喜愛,甚至感到疑惑不解,怎么會有這么好的東西?這么好的東西是怎么做出來的?也正是在這樣的喜愛與疑惑中,他們把輸出國即古代中國稱為Cina。

  以上我們提到了11 種觀點,也許還有我不知道的觀點。這些觀點之間,討論得或者說爭辯得不亦樂乎,但遺憾的是,至今仍然沒有得出一種各方都能接受的定論。當然,占據(jù)優(yōu)勢的觀點還是有的,那就是秦國說。

中國為什么被稱為China,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意大利傳教士衛(wèi)匡國畫像

  認為Cina、China 來源于Cin、Chin( 秦) 的秦國說, 最早是在1655年的時候由意大利傳教士馬梯尼(M.Martini,漢名衛(wèi)匡國)在《中國新輿圖》中提出的;100多年來,又經(jīng)過法國學者鮑梯(M.Pauthier)與伯希和(P.Pelliot)、英國學者賈兒斯(Giles)、中國學者岑仲勉與張星烺等等的補充與論證,終于成為目前中外學術界中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

  那么秦國說具體又是怎么說的呢?

  首先,從起源上看,這種說法認為:自從公元前9世紀周孝王封非子建立“秦”這個小國以后,歷經(jīng)艱難,到了200多年以后的秦穆公時代(公元前659年- 公元前621年),秦國已經(jīng)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擁有西部半壁江山,而其威名遠播,導致了“西方民族只知有秦,不知有周”的結果,于是域外稱中國為“Cina”,也就是秦。Cina 中的Cin,是秦的對音,a 是后綴,代表土地、國土的意思。至于Cina 最早見于印度梵文的原因,又與印度在早期中外交往以及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有關。印度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文化燦爛,經(jīng)濟發(fā)達,印中之間的最早交往不僅包括了印度與中國西部大國秦國的交往,而且早在公元前4 世紀至公元前3 世紀,印度就已與中亞各國以及埃及、希臘、羅馬等國存在著相當活躍的貿(mào)易關系和其他方面的交往。這樣,其他域外國家關于中國的知識以及關于中國的Cina 稱謂,也就通過印度,再次傳播到了這些國家與地區(qū)。如此我們就能解釋,為什么Cina 稱謂出現(xiàn)的時間,以印度的梵文最為古老,早在公元前4 世紀就出現(xiàn)了;為什么其他語文中的一系列相關稱謂,都與梵文的Cina 極為近似,也就是說,都是梵文Cina 的對音,其間只存在著細微的差別。

  其次,從沿用上看,雖然Cina、China 系列的稱謂是來源于秦國的,但必須強調(diào)的是:這個系列的稱謂在域外之所以能夠延續(xù)下來,關鍵還在秦朝,也就是秦國平滅六國之后所建立的秦朝。我們知道,相對于歷時600多年的秦國,起自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的秦朝,歷時只有15年,可謂中國歷史上國運最為短促的統(tǒng)一王朝之一,但是,匆匆而逝的秦朝,肯定又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廣泛深遠的統(tǒng)一王朝,誠如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J.K.Fairbank)、賴肖爾(E.Reischauer)在《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一書中所指出的:

  秦始皇根本不能建立一個傳之萬世的王朝,但他所建立的帝國制度雖偶有間斷卻一直延續(xù)了兩千多年,被證明是世界上最持久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shù)時期被當作暴君遭到責備,但今天的中國學者很正確地把他看作是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者。秦的名稱“Chin”很恰當?shù)爻蔀橹袊谖鞣轿淖种械拿Q“China”的來源。

中國為什么被稱為China,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秦始皇嬴政畫像

  也就是說,秦始皇帝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大的統(tǒng)一國家,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嶄新局面,并為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歷代王朝奠定了基礎,于是,這又導致了在外國人的眼里,哪怕秦朝滅亡了,“秦”也就是China 一類的稱謂,仍然繼續(xù)被視為中國國家的象征,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從Chinese也就是“中國人”,來源于China 也就是“秦”來說,起碼在稱呼上,我們現(xiàn)代全體的中國人又是“秦人”。那么,作為“秦人”,我們當然應該知道作為China 來源的“秦”國號到底是什么意思。

  牧草與戰(zhàn)馬

  關于“秦國”號的來源與取義,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秦”字的本義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后世有兩種有趣的“拆字說”。一種拆法說秦是“三人持禾”,就是三個人的手里拿著禾苗,這種拆法,有點靠近秦國號來源取義的真相。另外一種拆法,說秦是由“春”字字頭、“秋”字偏旁合成的,寓意春秋循環(huán),這倒是與秦始皇帝嬴政的愿望,“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顯得相當吻合;只是這種拆法,明顯是牽強附會,而且誰不知道秦朝匆匆、只有15年的壽命呢?其實討論“秦”字的本義,我們還是得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起。在《說文解字》中,“秦”字的解釋之一是“禾名”,這是說“秦”是一種禾的名稱。而且“秦”字排在《說文解字》的禾部,禾是表意的符號。我們再來看看“秦”字本來的寫法。下面是從早到晚的四種字體,即商朝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國大篆、秦朝小篆的“秦”字:

  其中大篆、小篆的上部以及小篆的下部已經(jīng)變形,所以我們分析一下甲骨文、金文的“秦”字本形。在甲骨文、金文中,“秦”字下部并列的兩個禾字(秝),好像密植叢生的禾苗;上部中間好像寶葫蘆一樣的字符,表示朝天生長的禾穗;上部左右好像爪子的一對字符,表示用雙手收獲。簡單些說,通過《說文解字》與古文字形,我們知道了秦字的本義是禾,而且是一種密植叢生、禾穗朝天的禾。

  第二,“秦”這種禾的真身是什么呢?現(xiàn)代學者雒江生經(jīng)過長期的實地考察,在《秦國名考》一文中指出,秦就是民間叫做草谷、毛谷的禾本科優(yōu)質(zhì)牧草貓尾谷,現(xiàn)在的正式名稱叫貓尾草。這種牧草,習慣冷涼濕潤的氣候,高約1米左右,生長年限一般在6年到7年,也有長達10年到15年的。畝產(chǎn)量以青草算,在1600公斤到2500公斤左右。種植的方式與用途是,撒下種子,不間苗,也不鋤草,讓它密植叢生,等到秋天成熟后,收割回來,鍘成草節(jié),喂養(yǎng)牲畜;或者曬干儲存,牲畜吃不上青草的時候,再鍘碎飼養(yǎng)牲畜過冬。騾和馬最喜歡吃這種牧草,羊不能多吃,吃多了容易引起羊的食欲衰退。由于這種牧草的穗子朝天生長、細細長長的樣子,好像翹起的貓尾巴,所以叫貓尾草。今天,貓尾草在中國西北、東北、華北地區(qū)還有種植,尤其以甘肅天水一帶的貓尾草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優(yōu)。簡而言之,“秦”的真身竟然是喂騾子喂馬的一種草料!

 

中國為什么被稱為China,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禾本科優(yōu)質(zhì)牧草貓尾草

  第三,作為草料的“秦”,怎么變成了作為國號的“秦”呢?原來,這和秦人立國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秦人立國是始于非子的。據(jù)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記載:非子住在犬丘(今甘肅天水市與禮縣一帶),特別善于養(yǎng)馬。周孝王聽說以后,就把非子招來,讓他在汧渭之間(今陜西寶雞市一帶)專門為周王室養(yǎng)馬。非子不負所望,果然將周王室的馬匹養(yǎng)得膘肥體壯,繁育率也很高。于是非子得到了周孝王的賞識,獲得了周孝王的分封,在汧渭之間建起了一個附庸小國(確切地點當在今陜西寶雞市東千河、渭水交會處)。這個附庸小國,就是秦國最初的政治實體,建立的時間是在周孝王時期,大致相當于公元前891年到公元前886年之間,而國號就叫“秦”。為什么叫“秦”呢?就是因為“秦”這種牧草。“秦”這種牧草,也就是現(xiàn)在的貓尾草,在今天看來,不過就是種飼料作物,可謂微不足道;但在近3000年以前,在非子種植它的時代,事情就不那么簡單了。在那個時代,“秦”是種了不起的飼料作物,非子正是利用天水、寶雞一帶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大量種植這種牧草,才使他的養(yǎng)馬事業(yè)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并因此獲得了周天子的嘉獎。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不是飼料問題解決得好,即使“非子們”有超人的飼養(yǎng)技術,要使馬匹膘肥體壯、剽悍強健、大量繁殖,恐怕也是難以做到的。換句話說,周天子腳下地位卑微的“弼馬溫”非子,正是靠著種“秦”養(yǎng)馬,才不可思議地改變了身份,成為周天子分封的附庸小國的開國者,而為了標志這立國的根本,為了紀念這份難得的榮耀,非子就把國號叫做“秦”了。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后來擁有虎狼之師的諸侯大國秦國、取代周朝的統(tǒng)一王朝秦朝,最初竟是個附庸小國,而這個附庸小國的國號“秦”字,也是中國稱為China 的源頭“秦”字,最初竟然是種牧草的名稱!其實這樣的情形,如果我們放眼世界,并不少見。比如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語言中,巴西的本意是“紅木”,喀麥隆的本意是“大龍蝦”,馬里的本意是“河馬”,西班牙的本意是“野兔”,文萊的本意是“芒果”,列支敦士登的本意是“發(fā)亮的石頭”?梢娪梦锂a(chǎn)命名國號,本來就是常見現(xiàn)象,按照地名學術語,這還叫特征命名法呢。具體到非子的小國,因為“秦”這種牧草是他建國的由來與立國的基礎,所以就把國號叫做“秦”了。

  說到這里,我們還需要特別說說“秦人”與馬的歷史,畢竟“秦”是喂馬的草料,而我們大家都是Chinese,也就是“秦人”。

  首先,秦國以前的秦人歷史,那是馬的成長歷史。秦人自認的祖先是伯益,伯益曾經(jīng)擔任過大禹治水的助手,后來為大禹的兒子啟所殺。在幫助大禹治水之前,伯益擔任過舜帝的虞官,就是林業(yè)部、牧業(yè)部大臣,他善于“養(yǎng)育草木鳥獸”(《漢書·地理志》),擅長馴服與繁育馬匹。這個部族還是駕馭馬車的高手,比如非子的祖先費昌、孟戲、中衍都是商王的車夫,造父則是“西游昆侖山、拜會西王母”的周穆王的車夫,造父駕馭的八匹駿馬拉的馬車,能在高山峽谷中飛馳。換言之,伯益、非子的這個部族,本來就是中國西部的游牧民族,他們馴馬、養(yǎng)馬、駕馬的本領,遠遠超過善于種田的農(nóng)業(yè)民族周族。

中國為什么被稱為China,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西安臨潼秦始皇帝陵兵馬俑

  其次,秦國時期的秦人歷史,那是馬的成功歷史。不僅非子是因種“秦”養(yǎng)馬而創(chuàng)業(yè)立國的,非子的后人們也正是伴隨著剽悍強健的戰(zhàn)馬的嘶鳴,走過了600多年的滄桑歲月,逐漸強大起來,并且最終平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造就了大秦帝國。今天我們來看西安臨潼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在那宏大的場景中,除了勇武的將士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匹又一匹、一排又一排躍躍欲試的戰(zhàn)馬了,將士與戰(zhàn)馬的組合,不正是2000多年前秦國征服天下的夢幻軍團的真實寫照嗎?

  再次,秦朝時期的秦人歷史,那是馬的失敗歷史。秦人太相信戰(zhàn)馬嘶鳴的力量了,于是統(tǒng)一以后,秦朝依然以武治國,不懂得文武之道的一張一弛,依然濫用民力,不懂得與民休息的道理,依然實行苛政,嚴刑峻法,導致民心喪盡、民怨沸騰,結果很快秦朝就以馬失天下了。

  最后,秦朝以后的秦人歷史,那是馬的反思歷史。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成為歷史,然而從歷史事實論,其實秦朝至今都沒有成為歷史。比如從思想觀念上說,秦朝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統(tǒng)一,而從此以后,統(tǒng)一就是中國政治的最大追求,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將相百姓,為此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的代價;比如從政治制度上說,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地方郡縣制度,這樣的制度為后世所繼承,清末譚嗣同說:“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仁學》),毛澤東主席的詠史詩也說:“勸君少罵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又從治國經(jīng)驗上說,古往今來的人們也都在深思:秦人以馬打天下、以馬得天下、以馬失天下,這就昭示我們,在打天下時,耕牛不敵戰(zhàn)馬,但到治天下時,耕牛就比戰(zhàn)馬更加重要,下馬牽牛才是正道。

  回到我們討論的主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三層認識:第一層認識,沒有秦這種優(yōu)質(zhì)的牧草,就沒有秦國的出現(xiàn),也沒有那特別的戰(zhàn)馬;第二層認識,沒有“秦國”號,就沒有梵文的Cina、英文的China這個系列的名稱;第三層認識,沒有特別的戰(zhàn)馬,就沒有秦國的成功、秦朝的統(tǒng)一。而如果我們再推進一層,作為Chinese的“中國人”或者“秦人”,起碼就其中的主體民族華夏或者漢族來說,本是以“五谷”——稻、黍、稷、麥、豆為主食的,換言之,秦人Chinese本是吃草的民族,這又與“秦”本為“禾名”協(xié)調(diào)一致,名實相副!真是蠻有趣的!

  “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

  更加有趣的是,China 除了現(xiàn)在社會上通用的意譯“中國”以及學術研究方面的音譯“秦”以外,在漢文典籍里,其實還有許多其他的譯法,比如脂那、至那、支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旃丹、脂難等。這并不奇怪,各有各的譯法而已。學者們又進一步考證指出:從漢譯的以及中國僧人自己撰寫的佛教文獻來看,唐朝以前,主要的譯名是真丹與震旦;從唐朝開始,震旦用得越來越多;到了近代,日本人多用支那,中國人則喜歡用震旦。比如我的母校復旦大學,校名既取自《尚書大傳》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也有不忘“震旦公學”的意思,震旦公學是馬相伯先生在1902年創(chuàng)辦的,1905年馬先生為了反抗法國教會勢力對震旦公學的控制,另創(chuàng)了復旦公學。

  為什么中國人喜歡用“震旦”呢?關鍵在于,“真丹”說不出多少的意思,“支那”甚至可以理解出不好的字面意思,比如“支解那里”“旁支附庸的那個國家”等。相對而言,“震旦”的優(yōu)勢就非常明顯了,因為“震旦”有許多的意思可以附會或者可以解釋。

中國為什么被稱為China,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太極八卦圖

  首先,我們看看八卦中的震卦。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八卦中,震的卦象稱為“震仰盂”,就是下面一條陽爻、上面兩條陰爻。我們知道,《易經(jīng)》反映的是人類的思維模式,哪個爻少,哪個爻就貴重,“物以稀為貴”嘛。以此為出發(fā)點,我們解解震卦的象征意義。震卦三爻,只有一條陽爻,陽爻比較貴重,所以震卦屬于“陽性爻”,屬于男性;震卦底下的初爻是陽爻,這又代表家中的第一個男孩,就是長子。哪種動物最像長子呢?我們常說“望子成龍”,因此震卦又對應了龍。龍也代表青色,五色配五方,東方色青,所以東方又稱“震方”。長子誕生了,將來是要繼承家長位置的,這在家族中當然是具有轟動效果的大事,于是震卦又對應到了自然現(xiàn)象中的雷。打雷是震動,春雷乍響,萬物重新煥發(fā)了生機,所以《易經(jīng)·說卦》里說:“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其次,我們看看古文字中的“旦”字。這個比較簡單,“旦”字上面是個“日”,就是太陽,下面的一橫代表大地,所以“旦”是日出地平線的象形字,意為天明、早晨、明亮。

  再次,我們看看“震旦”這個名稱的含義。把代表“東方”的“震”與代表“日出”的“旦”組合在一起,就是“震旦”的含義,所以唐朝僧人慧琳法師說:“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直白些說,“震旦”就是東方日出處的國家。

中國為什么被稱為China,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海國圖志》書影

  最后,我們說說“震旦”這個名稱的來源。我們已經(jīng)多次說過,“中國”之所以稱“中國”,是因為中國人自認為我們的國土位居天下之中,那么問題就出來了:為什么“震旦”這個名稱是“東方之國”而非“中央之國”的意思呢?原來啊,“中國”這個名稱本非我國的專利,世界上許多的國家或民族都曾經(jīng)視自己為天下之中,比如古代印度、希臘、羅馬、阿拉伯人寫書繪圖,都以他們的本土為世界的中心;清朝啟蒙思想家魏源在他的《海國圖志》中也指出:“釋氏皆以印度為中國,他方為邊地……天主教則以如德亞為中國,而回教以天方國為中國”,這里的“印度”“如德亞”“天方國”,分別是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的發(fā)源地。而具體到佛教,既然以印度為“中國”,那么站在印度的立場上看我們中國,中國就是東方的國家了,等到佛教傳入我們中國以后,這樣的觀念也隨之傳入中國,所以漢譯佛經(jīng)中把梵文的Cina 翻譯為“震旦”。著名神魔小說《西游記》中的主角唐僧總是自我介紹“貧僧是東土大唐和尚”, 唐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昔者此國(指瞿薩旦那國,位于今新疆和田市一帶)未知桑蠶,聞東國有之,命使以求”。又北魏楊銜之的佛教名著《洛陽伽藍記》中也記載:北印度的烏場國國王問北魏求法僧宋云:“卿是日出處人也?”宋云回答:“我國東界有大海水,日出其中,實如來旨。”如此,我們就能理解,“震旦”“東土”“東國”一類稱謂,都屬于我們祖國的他稱,而追根尋源,又在于佛教以印度為“中國”,于是我們的中國就成了東方之國了。當然,按照今天的認識,地球本來是圓的,哪來的“天下之中”呢?這就誠如清末民初皮嘉佑《醒世歌》中所唱的:“若把地球來參詳,中國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渾圓物,誰是中央誰四旁?”也就是說,不僅我們中國不在地球的中央,其他的印度、希臘、羅馬、阿拉伯等等,也都不在地球的中央。

  一對錯置的因果關系

  說過了我們中國人喜歡“震旦”這個他稱的前因后果,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連帶問題,必須要說清楚,那就是現(xiàn)在社會上廣泛流行的關于China 來源于瓷器的解釋。這種解釋認為:在英語中,小寫的china 是指瓷器,大寫的China 是指中國,所以中國的他稱China 來源于瓷器的他稱china。展開些說,古代中國瓷器流傳到了世界各國,為各國人民所欣賞、所喜愛,于是西方國家就以瓷器代稱中國,既視“中國”為“瓷國”,又稱為“China”。我們舉一條能夠集中說明這種觀點的史料吧。1898 年,清朝翰林院編修徐琪在上光緒皇帝的《請廣磁務以開利源折》里說:

  查中國貨物,以絲茶為大宗……然近來外洋所產(chǎn)絲茶,亦頗精美,中國轉(zhuǎn)有滯銷之時。必籌其貨物為外洋所罕而利益足以敵之者,始操勝算。顧中國絲茶而外,其余百物,皆不及外洋之精,獨磁器一門,外洋雖竭力仿造,皆不能及。蓋出磁之土,西人名之曰高嶺土。講化學者,謂此土為火造化所成,近于熱變石,貴重與礦金相等。沿海斥鹵之地無之,美洲全境不生此土,歐洲、日本雖有,而其制實出于中國……是以外洋富家,非藏有中國細磁者,不足夸耀賓客……土之所出以磁為真質(zhì),陶土為磁盈天下,萬國未有先于中國者。故印度以西,稱中國曰支那,支那者,磁器之謂也。

 

中國為什么被稱為China,這個問題你想過嗎?  

中國古代青花瓷器

  這段史料中的“磁”就是“瓷”。看看,連大臣上皇帝的奏折都這么說了,當然不會有假,否則就是“欺君之罪”了,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大罪!況且,瓷器的china與中國的China又確實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于是China來源于瓷器的說法得以廣泛流行。

  其實這種看似有理有據(jù)的說法,真是瞎說。根據(jù)學者們的考證,英語的“瓷器”一詞本來寫作porcelain,“中國瓷器”則拼成China porcelain或者porcelain of China。到了17世紀,英語中才有了chinaware這個指稱“中國瓷器”的專用詞。再到后來,表示物品、器皿的ware在口語中被省略了,只用china也可以習慣性地代表“中國瓷器”。再經(jīng)過進一步的演變,china又不再被視為“中國瓷器”的專用詞,而是同時兼容了原來的porcelain,于是,英語中便出現(xiàn)了china和porcelain 兩個都可以解釋為“瓷器”的單詞。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在西方是先有作為中國他稱的China,然后才有作為瓷器他稱的china,也就是說,瓷器的china來源于中國的China,中國的China是因,瓷器的china是果,我們一定不要把這對因果關系搞反了。打個比方,有些西方人士喜歡品嘗北京烤鴨,于是在英語中,可以直接以Pekin也就是“北京”稱呼“烤鴨”,我們總不能說“北京”來源于“烤鴨”吧?

  當然,中國的China與瓷器的china 只有首字母大小寫的區(qū)別,又客觀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一面:

  首先,中國瓷器的出現(xiàn)時代最早,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原始青瓷,早在近2000年前的漢代已經(jīng)燒制出了成熟的青瓷;

  其次,中國確實盛產(chǎn)瓷器,而在中國的外貿(mào)商品中,唐代以來,瓷器確實占了最大的比重,以至于中外之間的海上交通大動脈也被形象化地稱為“陶瓷之路”;

  再次,中國瓷器的精美確實名聞天下,它薄如紙、潤如玉、聲如磬、明如鏡,引得外國人驚嘆不已。

  我們可以認為,正是這些歷史的真實,不僅極大地激發(fā)了中國人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而且使得外語中既以China稱呼“中國”,又以china稱呼“瓷器”。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wǎng)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推薦產(chǎn)品 更多...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 國際新聞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廣東產(chǎn)區(qū) 更多....
 >> 江西產(chǎn)區(qū) 更多....
 >> 企業(yè)新聞 更多....
關于我們  本站新聞  產(chǎn)品服務  幫助中心  版權聲明  網(wǎng)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diào)用  聯(lián)系我們  留言
版權所有 (C) 2006-2014 中華陶瓷網(wǎng) Ctaoci.com 電子郵件:wxchina#qq.com
閩ICP備10020107號-1


掃一掃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