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造秘色瓷的瓷質匣缽上出土“秘色”字樣。
要說這幾年瓷窯址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上林湖”算得上是青瓷界的網(wǎng)紅了。
前年,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錢報記者曾連續(xù)做過專題報道。
我們以為只存在文人詩詞里對于秘色瓷的描述“千峰翠色”、“涼露浸衣”之綠,有了明確的證據(jù),并解決了兩大千年懸案——作為越窯中最高等級的秘色瓷,皇室專用,它在哪里燒,怎么燒;以及唐代貢窯在哪里。
最近,仍在發(fā)掘中的上林湖后司岙窯址又有大收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后司岙窯址考古領隊鄭建明告訴本報記者,去年他們發(fā)現(xiàn)了北宋早期越窯,出土了大量北宋普通青瓷和秘色瓷,經(jīng)過半年多的清洗、整理、研究,有了許多驚喜的發(fā)現(xiàn),比如,一件瓷質匣缽上的“秘色”字樣,是首次在窯址出土物中發(fā)現(xiàn)。為此,記者急忙趕往上林湖后司岙窯址探訪。
在新發(fā)現(xiàn)的唐代窯爐遺址
首次出土“秘色”字樣
上林湖工作站的大院子里,堆著一排堆得比人還高的“小山”,全是瓷片。鄭建明說,這只是冰山一角,去年出土的瓷片、窯具,加起來有幾百噸,能裝滿好幾個火車皮。“光是清洗瓷片,就需要一年,甚至幾年。”院子另一頭,技工們正拿著破碎的瓷片,一片一片登記,真是慢工出細活。這也是為什么,去年的發(fā)現(xiàn),到現(xiàn)在才正式對外發(fā)布。
記者坐船,穿過碧色的上林湖,到達后司岙窯址。眼前這條編號為66號的窯址,曾在2015年和2016年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龍窯爐、房址、貯泥池、釉料缸等在內的豐富作坊遺跡,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內的大量晚唐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精品,基本解決了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的生產(chǎn)問題。
去年,在66號窯址的西南下坡,鄭建明和同事又發(fā)現(xiàn)了一條新的唐代窯爐“64號窯爐”,里面有大量普通青瓷和秘色瓷,最重要的是,其中一片帶字樣的瓷質匣缽。
記者在庫房看到,上面刻了6個字:羅湖師秘色椀。
椀?這是當時的俗字。不過,這6個字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秘色”兩字。
31年前,陜西法門寺地宮14件秘色瓷出土,人們才看到古代文獻上被文人描述如何美的“秘色瓷”。而上林湖瓷質匣缽上“秘色椀”三個字與法門寺地宮衣物帳碑上的文字完全相同。
至于“羅湖師”,鄭建明說,這代表秘色瓷不是誰都能做的,可能是一種技術等級,像職稱一樣。
再看這6個字,是刻在瓷質匣缽上,“這再次證明瓷質匣缽就是燒造秘色瓷的重要窯具。”
后司岙不光燒秘色瓷,也燒普通青瓷越窯,而瓷質匣缽,專燒秘色瓷。
瓷質匣缽是唐代人發(fā)明的神器。“窯爐除了溫度,氣氛很重要,密封做得越好,瓷器就越青,如果氧化,就會發(fā)黃。”鄭建明解釋。而瓷質匣缽是用釉封口,冷卻時,阻止了空氣進去,所以能達到秘色瓷的青綠色。
但是瓷質匣缽的成本不是一般的高,所以真正的秘色瓷產(chǎn)量很少。
記者突然意識到,自己在上林湖岸邊走,可以說是踩在瓷質匣缽和瓷片上走路的——這太奢侈了。因為瓷質匣缽是一次性的——打破后才能把里面的器物取出來。
越窯經(jīng)歷了北宋的衰落
又在南宋“回光返照”
66號窯也有大發(fā)現(xiàn)。
“上林湖越窯從唐代開始,到五代、北宋,一直到南宋,應該有一個完整的序列。”鄭建明說。結果一挖,這一時期的地層中出土多件“太平戊寅”款青瓷,主要在北宋早期前后。
在庫房,記者看到了這些正在整理中的北宋越窯瓷片,發(fā)現(xiàn)了一個特點。
這些青瓷綠是綠的,但又和前年發(fā)現(xiàn)的晚唐五代青瓷不一樣,晚唐五代青瓷是素面朝天的,而這些青瓷流行復雜的紋飾裝飾——以細劃花為主,有鳳凰、龍、白鷺、孔雀、鸚鵡、蝴蝶、纏枝花卉、蓮荷等?雌饋砻朗敲赖,但總覺得有點俗氣,不夠高級。
越窯從唐五代走向鼎盛,一直以造型和釉色取勝,不拼裝飾。鄭建明道出變化的原因:“華麗實際上可以掩飾很多瑕疵,表現(xiàn)在制瓷技術上,就是胎開始變粗,顏色開始變深,釉色以青黃為主。所以,從窯業(yè)技術的本質來說,它已經(jīng)轉向衰落了。”而這也跟優(yōu)質瓷土的枯竭有關,伴隨著胎釉質量下降。
那么,南宋還燒造秘色瓷嗎?作為杭州人,記者也是關心“自家人”的。
“越窯到北宋晚期可以說窮途末路了。作為最高等級青瓷的代言人,秘色瓷開創(chuàng)的天青色,影響到后代包括汝窯、南宋官窯、龍泉窯、高麗青瓷等一大批名窯生產(chǎn)與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北宋滅亡以后怎么辦?隨著宋室南渡,窯工回到了南方,這對越窯來說,是一次回光返照,最后一次給宮廷燒造瓷器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書記沈岳明說,從文獻來看,南宋時余姚燒秘色瓷是有一定信息的。根據(jù)他們多年的調查,窯址主要分布在慈溪古銀錠湖一帶,有低嶺頭、寺龍口、張家地、開刀山等幾個窯址。
考古隊員在當?shù)匾泊_實發(fā)現(xiàn)了一批南宋早期產(chǎn)品,其中的官窯型器物的釉色呈天青、月白、乳濁、半失透狀,釉面滋潤而含蓄,與北宋汝窯風格頗為相近,同其后的南宋郊壇下官窯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這也就是南宋越窯的學術意義:上繼汝窯,下啟南宋官窯。早期,宮廷在越窯地區(qū)定燒,臨安穩(wěn)定后,就自己設官窯了。”鄭建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