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陳列中,展出了一組金代井陘窯瓷枕。這幾件瓷枕,胎質(zhì)和釉色比較獨特,呈一種淺淡的米黃色,裝飾手法也比較少見,與其他窯口生產(chǎn)的瓷枕,風(fēng)格迥異。除一件白釉雙鹿紋枕采用了刻花工藝外,其他幾件瓷枕的裝飾手法,均為井陘窯獨有的“戳印”工藝,古雅拙樸,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有三件鹿紋瓷枕,線條流暢,簡筆傳神,刻畫生動,令人過目難忘。
白釉刻雙鹿紋枕(圖1),枕面為四瓣形,胎質(zhì)堅實細膩,枕面內(nèi)外圈均以雙線作邊框,組成花草紋帶。中心開光,內(nèi)刻一對相向而臥的梅花鹿。鹿的四周,刻有山石,雙鹿匍匐于山石之上,似在相對鳴叫,“呦呦”之聲如聞在耳。
白釉戳印雙鹿紋如意形枕(圖2),枕面為如意形,釉色細膩典雅。枕面內(nèi)外圈以雙線作邊框,兩層邊框之中,飾以纏枝忍冬紋。如意形開光內(nèi),一對梅花鹿相對匍匐而臥,頭上祥云飛繞,腳下芳草萋萋,充滿詩情畫意。
白釉褐彩戳印鹿紋腰圓形枕(圖3),枕面為腰圓形,立面為素面,既未壓模,也未施彩,整體造型簡潔大氣。枕面內(nèi)外圈以雙線作邊框,中間組成梅花花朵紋帶。四瓣形開光內(nèi),一梅花鹿,三足騰空,一足著地,似在山石花草間奔騰跳躍,姿態(tài)生動,呼之欲出。
鹿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種瑞獸,有祥瑞之兆!斗鹬尽份d:“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鹿紋之所以被各藝術(shù)門類奉為重要題材,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及思想理念有著深厚的淵源關(guān)系,“鹿”與“祿”諧音,以象征福祿常在。因此,寓意吉祥的鹿紋被廣泛運用到古代各類器物中,“鹿”的造型亦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古陶瓷中出現(xiàn)鹿紋裝飾紋樣可追溯至唐代,在唐代長沙窯彩繪裝飾中就有它的身影。進入宋代后,由磁州窯率先承接了唐代長沙窯的衣缽,并沿襲了鹿紋裝飾題材。從此鹿紋題材或被獨立運用,或被以輔助裝飾配合其他紋樣共同組合成圖案。瓷器上的鹿,或臥,或立,或奔跑于山間綠野,或漫步于林間樹下,皆秀美生動、活潑可愛。井陘柿莊金代墓中出土的這三件鹿紋瓷枕,裝飾構(gòu)圖嚴(yán)謹(jǐn),紋飾布局緊湊,線條自然流暢,鹿的神態(tài)刻畫生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另外,以上三件瓷枕,后兩件均采用了戳印工藝。通過與刻花工藝相對照,這種工藝的獨特之處顯而易見。所謂“戳印”,即“戳印填彩”,是用燒制好的瓷印模,在胎上打印圖案。此法借鑒了珍珠地填彩的技法發(fā)展而成,以上述戳模在飾面上戳印之后,印紋內(nèi)填涂棕褐或黑色釉粉,以彰顯畫面的紋飾,器表再施以透明釉。戳印工藝為井陘窯所獨有,是井陘窯窯口代表的裝飾特色。而且,這一技法在金代尤其盛行。井陘窯工匠制作了人物、動物、花卉等形形色色的大小不等的戳模。其中,小型戳模如朵花模、蝴蝶模等,直徑僅半厘米;中等戳模,直徑二到四厘米,有旋子花、折枝花、纏枝花、海獸波濤、樂人擊鼓、擊鈸等;較大的戳模,直徑五厘米以上,有臥鹿、對鹿、奔鹿、奔牛等,大多是配套組合使用。
太行八陘之一的井陘,自古就被稱為四省通衢之地。分布在古道旁、山水間的井陘窯,近距離受到邢窯、定窯的熏陶,也受到鶴壁集、當(dāng)陽峪、磁州、耀州,甚至鈞窯等窯冶的影響,由此“兼收并蓄”地形成并豐富了自己的特色,在冀、晉、陜、豫四省窯冶圈內(nèi)孕育了風(fēng)格獨具的井陘窯陶瓷文化——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從這組金代瓷枕即可窺一斑。